从编年票价格看投资技巧 毕氏 微信号:bs168com 沈阳晴,最高气温30度。 |
【转载请注明毕氏邮品网2014年7月23日(周三)报道】。 编年票从1992年开始发行,至今已经22年半了,从其市场价格和面值的比较可以看出一些投资上的技巧。 1992年-1999年为早期编年票。这段时间出现了1996-1997年炒新大潮,邮政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加大了发行量。生肖邮票发行量高达2亿套以上,其他邮票、型张也有3000-5000万套之多。尽管经过了1996年的销毁和多年的通信消耗,但是与其天量的发行量相比,则微不足道,所以这部分邮票在当下市场低迷时期,市场价格大部分低于原始面值。这使得我们明白:发行量的制定不应单纯地以即时市场需求为依据,应当适当考虑未来的需求。 2000年-2006年为中期编年票。1999年以后炒新之风锐减,市场陷入低迷。邮政开始逐年减少发行量,到了2006年发行量减少至600多万套。此间编年票没有销毁,但是当前市场价格却明显高于原始面值,尤其是2006年年票高于面值5倍以上。这说明:发行量稀少仍然是邮品具有投资价值的关键因素。 2007年以来的编年票属于新邮范畴,发行量开始逐年增加。由于发行量的制定有了“总量控制,适度不足”的原则,所以发行量没有大幅增大,而是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不过这部分编年票还是随着市场投资需求增加而增加了发行量。特别是2013年的新邮发行量差不多是2006年的两倍!所以这部分新邮的市价再次遭遇打折的尴尬,例如:2013年邮票市价甚至跌近了面值的5折!这说明,增加邮票发行量要对市场的需求量有预见,盲目增加只能是弄巧成拙。 综上,经过对近20多年编年票的价格分析,可以看到发行量“适度稀缺”政策无疑是正确的,关键是这个稀缺是以什么为参照。如果以收藏者的数量作为参照,那么发行量还应大幅减少,至少要减少至800万套以下。如果以各地截留主力的需求为参照,那么“适度稀缺”不过是一个谎言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