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发行量和价格的关系 毕氏 沈阳晴,最高气温-8度。 |
【毕氏邮品网2013年12月27日(周五)报道】已经有很多人研究过邮品发行量和价格的关系。起初认为发行量少价格就高,后来发现有些特例并不符合,然后就得出了需求量决定价格。由于需求量很隐蔽,没有具体的数据,所以这个理论自然就被稀里糊涂地公认到今天。当然了,前辈们的研究是有价值的,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没有他们的研究,我们是不可能有所发展的。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一轮生肖邮票猴票发行量420-430万枚;鸡票发行量931.16万枚;猪票1275.96万枚;狗票1411.16万枚;鼠票2187.68万枚,当前的市场价格分别为1.2万元、150元、70元、25元、15元。可以看出:前辈们研究出的“发行量越少价格越贵”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鸡票的发行量仅仅比猴票多一倍多点,价格却不足猴票的1.5%呢?所以前辈们经过研究认为:是需求量不同导致了这种巨大差异。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同为生肖邮票,不应该猴票需求的多,鸡票需求的少。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邮商和投资者手里大部分是鸡票的囤积量比猴票多很多倍。需求量多这个观点不足以解释价格的巨大差异。 还有人认为:是不是猴票的实际发行量更少,我们认为这个也不可能,因为在80年代初期,邮品还是计划管理模式,当时的战略是要开发海外市场。记得当时海外投资者为了囤积大陆邮票,甚至放出谣言:“大陆存在再版热门邮票的可能”。当时集邮总公司在1980年的《集邮》杂志上辟谣:中国不会再版老邮票,过去的再版24套老纪特邮票是历史产物,以后不会再有。在这种背景下,猴票的发行量不会不准,这不符合当时的集邮战略。 那么,猴票和鸡票的巨大价格差异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研究得出如下几点原因: 一是本票鸡的出现代替的真鸡票的需求。1981年开始,大陆集邮者开始呈几何级倍数增加,1981年发行的鸡票是当时集邮者的首选,由于当时没有今天发达的信息通道,很多初级集邮者并不会鉴别本票鸡和真鸡,大量的本票鸡进入了集邮者手里,反而让真鸡的需求量减少了。本票鸡的需求导致了一轮鸡小本票的损毁,这也是一轮鸡小本价格要远远高于其他生肖小本的原因之一。 二是龙头效应和瓶颈效应连锁反应。海外华人投资者比当时大陆的集邮者有更明锐的市场预判能力,他们看好猴票的龙头效应,开始大量的收购猴票。集邮总公司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必然会向海外投放大量的猴票。前几年,市场资深人士透露:日本某著名集邮家家族就拥有数百版猴票就是明证之一。猴票的外流导致了国内市场货源更加稀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集邮者需求,价格便扶摇直上。 三是猴票名声大震,而后引发货源拥有者炒作。他们说:中国送礼的传统不消失猴票就会继续上涨!这话不假,猴票的高昂价格与此有极大的关系。今年礼品需求锐减,猴票也开始小幅回调。 综上,邮品发行量和价格关系里面有很多种内因在共同起作用,今说出一二,权当抛砖引玉。按照这个思路,大约能够解释同很多同系列邮票价格差异的原因。应当指出的是:现在有些新邮也存在同量不同价的现象,例如:三轮猴、龙等邮品。价格高也是有多种内因的。可以肯定的是:截留主力宣传的需求量大一定是不对的。到底什么?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历史总会解开内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