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红牛封盖与不盖及其它

[日期:2007-08-11] 来源:  作者:陈秀东 [字体: ]
                    红牛封盖与不盖及其它
                                 陈秀东
    在前面说了97年贺奖邮品中的普通型和极限型.余下的贺卡型盖与不盖,因它们仨虽各有姓氏和身份,但就其定位上,无论是错盖,还是漏盖,潜质都大同小异,至于内存价值,视其存世量对人们触电程度大小而定.月亮跟着太阳转,你发光,我也发光,出现意外,纯粹是人们取舍的倾向的原因.普通型12枚一套,极限型4枚一套,贺卡型是单枚封,具备投资者方便交易的优势.接下来,由邮人自己去发挥想像.借此,说一说邮资改革品的未尽之言.
    在权威的新中国邮资封片简目录上,97年三套贺奖邮口的"市场参考价格"文字下标准的为(盖)与(无)之别,这样的标准现象是新中国发行的邮资票品绝无仅有.一方面,它反映了这样的信息;它们仨都被一分为二了,三乘二,变成了各自同中有异的套;另一方面,邮资改革中出现的盖与不盖,改值品和错盖品,漏盖品,已经赋予了新的信息,具有特殊的地位.
    纵观邮改发展史与集邮演进史,改资邮品,有如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情况是拿来改值的票品全加盖了.如上世纪50年代的加字改值邮票品,涉及其10余套邮票,一种邮资明信片,全是机盖,至今未发现错盖品和漏盖品.第二种情况,在加字改值中,多数符合邮资改值要求,少数成了错盖品,变成稀世之宝.如"红印花小字当壹元"等.第三种情况,既有错盖品又有漏盖品,更多的是符合规定要求的改值品.如97贺奖邮品改值中出现的情况,既属于此.
    诚然,要问97年邮资改革的社会条件,同那以前的邮资改革的社会条件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清朝和国民时期的邮资改革,都是在社会大动荡,物价飞涨中进行,97年进行邮资改革,是中国邮政发展史上,惟一的一次是在社会稳定,欣逢盛世进行邮资改革,在邮资改革上留下改值品,错盖品,漏盖品多样性记录,其意义就在这里.
    是的,邮资改革留下加字改值记录,是古已有之,不是在96年底出现的新事物.如此说,是因为邮票诞生的整个历史,也就160来年,在中国也就120余年,邮票发行国初期发行的邮票,有"古典邮票"之称.为邮票"古"的认识,提供了依据,中国最早的"漏盖票",出现在1897年."万寿再版大字短矩2分银幅",是中国邮政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邮资改革中流出的漏盖票品,价值早已不菲了.至于邮资改革中错盖票品,稍早于此.在我们所知道的的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大珍邮,绝大部分都是邮资改革中错盖漏盖品.如大家耳熟能译的"四覆八倒"即是.
    还要指出的是,也有漏盖票不一定就属于邮资改革涉及的原票问题.这是因为,邮资改革所涉及票品,只有在印制或印制好后,发往销售地域上,邮资改革,未经使用即进入邮资改革规定的票种,在加字改值过程中流出错盖品和漏盖品,才能成价值高和邮票品,那些利用已经了无意义的票品进行改值,即使有原票,不属于此范畴.如新中国成立之初,利用被推翻的旧中国时期邮政发行的邮票,进行加字改值涉及的票品,是新中国的"战利品".
    之所以提出这件事,是为了更好地说明,96年12月1日进行的邮资改革,涉及的贺奖邮品,就是先印好,在发往各地邮局销售前,邮政总局才下达邮资改革通知,在加字改过程上流出的错盖品和漏盖品,其价值高,是有根据的,而在印制过程上,接二接三到通知进行的改值的那部分,就成了机盖品了.这从1997年贺奖邮品改值中,即有机盖,又有人工盖在改值品上也能窥见一斑.由于1996年邮资改革,时间距今较近,疏理和甄别,工作量较大,又受到此前我们都经历了的邮市灾难影响,邮坛弥漫浓重的虚无情绪占上风,错盖品和漏盖品的价值被冰冻了,未获得有效提升,这就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有人拿蓝军邮与,邮人进行不等值的交换老纪特的事一样自然.如果不是后来蓝军邮比老纪特价值更高,也许就没有人钩沉这段尘封的集邮史上的天方夜谭了,象这样的
奇事,谁敢说它已经在今天增强了经济意识的邮人中绝迹?会不会换一种方式,在另外的品种上重演呢?!
    在集邮市场再一次复苏,向好的当口,提出这个问题,不是多余的话吧.


阅读:
录入:许少怀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十和”歌 (江之水)
下一篇:贺奖片里可掘金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