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第五次加息、第二套房首付提高、物业税试点等一系列政策的威力,陆续在深圳、广州、上海和北京楼市显现,但除泡沫泛滥的深圳之外,其余三地只是进入了多空博弈的观望期,依旧存在报复性上涨的可能。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10月份北京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7.8%,位居一线城市之首。而在上海,10月份,整个上
2007年冬天来到之前,身居北京的人们,已经许久没有听到关于房价的“新闻”了。因为这一年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除了“喊涨”,并没有哪怕一丁点与此不同的新鲜内容。
不过,这个冬天,情况有了变化。先是珠三角的几个城市传来消息:“房价跌了”;接着,又有一家深圳大型地产中介的老板卷款上亿潜逃,被媒体大量曝光;而此前,第二套房贷款利率与首付比例新政出笼。忽然间,一往无前的“房价”显得有点“迟疑”起来。有人开始追问:中国房市是否已经面临“拐点”?而另一部分人则轻描淡写地将最近一些城市房价的下跌描绘为房市的一次“假摔”。
僵局
卖方在起劲吆喝
买方已捂紧钱袋
一些迹象已经显示出目前房市中的种种悖论。
一方面,相当部分专家学者与房地产开发商都坚定地认为,需求旺盛与供应不足是当前中国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但是另一个方面,许多基于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则指出:“有价无市”现象突出,大部分的潜在购房者已经转而采取观望态度,选择了“持币”,而不是“购房”。一面是迫切的购房需求,一面又是谨慎的观望态度,房市似乎陷入一次“僵局”。
对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城市的高房价和“疯涨”势头,这些城市中早已弥漫了不少抱怨的情绪。业内人士称,中国的股市几乎是让所有的人都在高兴,而房市则让相当一部分人不高兴,买了房的人可能会高兴,因为房子升值了,而没有买房的人则肯定不会高兴,因为房子越来越贵。现在,不高兴的情绪似乎找到了力量,房价竟然出现了回落,至少猛涨的势头已经缓了下来。
然而,即使如此,“僵局”依然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回落”与“慢涨”之后的房价,仍然在一个高位徘徊,无论卖方怎么描述“供不应求”,怎么说明“房价高,高得有道理”,却无法掩盖日渐下降的成交量。这也使得销售商们开始主动给那些潜在的客户挨个打电话,推销自己的楼盘,而早几个月,这些“客户”们都是起大早去老远的地方看盘填表排队的主儿。
但是,现在“客户”们都得更谨慎地把自己的钱袋捂紧了,找上门来的生意总有点让人不放心,更重要的是,对于房价在未来的走向,人们已经越来越没有一个清晰的意见。 谜局
看“涨”派理直气壮
看“跌”派呼声渐强
围绕着“房价”的讨论,似乎从来没有停歇过。
在政府、开发商、购房者几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总是很难被简单厘清;而同时,不同立场的声音却被媒体不断抛出。于是,“抱怨”似乎成了所有人的“武器”——开发商抱怨政府土地提供有限;而购房者则骂开发商发了黑心财——最近出笼的各种富豪榜上,房地产商人都名列前茅的事实,由不得人不浮想联翩。
在充满言论自由的中国房市中,似乎每个人都在努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开发商觉得现在的房价不是太高而是不够高;有房者祈祷着自己的房产至少是不要贬值;无房一族当然做梦都在希望房价能够迅速跌下来;投资客则像盯大盘一样盯着楼盘,时刻准备着卖涨杀跌。在各种不同预期的心理博弈中,房市越来越像一个“谜局”,房价则开始了“迷雾中的旅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