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北京城“东富西贵北贫南贱”说法的由来

[日期:2007-11-30] 来源:  作者: [字体: ]

从清朝中叶,北京就流传着“东富西贵北贫南贱”的说法。

以皇城为中心,“东”是指朝阳门、东直门一带,那里聚集着许多富商,他们先是靠运河后是靠洋务大把大把地赚银子,至今那里还遗留着一些带“仓”的地名,说明早年那里曾经有许多吞吐货物的大库房。

“西”是指什刹三海(前海、后海、西海)一带,那里历来是王府的首选,后海北岸有光绪、宣统的潜龙邸,南岸有和珅的宅院、后来的恭王府;再往西还有现在的儿童活动中心、过去的端王府……

“北”是指从西直门、德胜门到安定门一带,皇城以北至城墙之间,居住着许多贫穷的平民百姓。

“南”是指前门以南的外城,亦称南城,即现在的宣武、崇文两区的城内部分,那里居住着许多从事“卑贱”行业的人。

北京作为国都,官大官多,官是城市的主体,官本位是城市的主流意识,于是形成了“贵不一定富,富不一定贵;贫不一定贱,贱不一定贫”的与其它地方不同的特色。

以王府为代表的贵族,在皇帝之下、万民之上,能不为贵?但王爷的收入只是宗人府给的例银、挂官衔得的俸禄、皇上的赏赐,虽比百官和百姓多得多,但历来的王爷都不是大富之人,因为皇帝不会给他太多,因此是贵而不富。

商人虽富,但没有官衔就不能称贵,再加上长期以来“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使商人的地位永远处于中下等,即使是同仁堂那样受五品顶戴,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仍然只是个药铺,没人拿同仁堂当衙门,尽管它有专供皇宫的御差。商人再富,也要仰承官府的鼻息,就是来个衙役敲诈勒索,也得忍痛割肉,就是地痞流氓也能挤兑挤兑他,因为他富而不贵。

贫不一定就贱。满族实行的是“世袭包衣”制,无论经过多少代的繁衍,主子永远是主子,包衣(奴才)无论官多高、财多富,依然是奴才。有很多八旗子弟,甚至是皇族后裔,由于灾害或疾病等原因,“宗人府”或“内务府”所给的钱粮已入不敷出,只能象曹雪芹那样“举家食粥酒常赊”了,但他们始终抱着咸鱼翻身的一线希望,穷死也不放下贵人的架子,绝不从事“卑贱”的行业,以免被别人看不起,断了东山再起的后路,使子孙后代再无出头之日。旗人从事“贱行”,是清朝被推翻,旗人断了铁杆庄稼钱粮课以后的事了。

贱不一定贫。何为贱行?就是伺候人的差事,虽然满族人自称奴才,但要看给谁当奴才,如果伺候的只是皇上或王公大臣,不仅不为贱,而且还列在贵人的行列,俗话说“宰相家人七品官”嘛,那些连平头百姓都伺候的人就归为贱人了。当时所指的贱民,主要是戏子、窑子、厨子、老妈子这些“小五子”,在话剧《天下第一楼》中饭店的堂倌,连买卖家都不收他们的子弟学徒。

社会地位的高下,还有个奇怪的标准,例如修脚比剃头的地位高,因为剃头必须站着剃,即使是给叫化子剃头也得站着,所以他比谁都低;而修脚则是坐着修,即使是给皇上修脚有可以坐着,他和谁都是平起平坐,所以比谁都不低下。

戏子,尤其是名伶,戏份很高,唱堂会还能得到大笔的赏金,就因为谁都得伺候,就被列入贱民,而且是三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后来旗人下海唱戏,已经是没有办法的事了。(王铭三)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66年江青秘召许广平 为鲁迅“申冤”
下一篇:蒋介石曾为孙中山铲除政敌 事后二人再未提起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