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前些年在东北地区的一些城市,在城市拆迁、市政建设,诸如水、煤气、电气、道路工程改造时,其可行性报告,还得去“满铁”资料中搜寻数据和根据……
2007年8月22日,我第二次踏访了东瀛岛国。在岛国的八天时间里,我总感觉自己置身在一个名副其实的情报国度,无论是在大道通衢,还是在街头巷尾,诸如“激安情报满载”、“NO1.の情报量”、“物件情报”等广告、招贴,随时随地会扑面而来。在资料、书籍中,以及与有关专家、学者交谈中,总会不时跳出“满铁”这么一个字眼,普遍认为它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日本在上世纪前半期的情报水平与情报成就。
一“满铁”,其全称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是根据1906年6月7日日本天皇142号敕令设立的,表面上它似乎是一家企业,实际上却是日本的国策公司。这年夏天,台湾总督府民政长官后藤新平应邀来到中国东北,出任“满铁”首任总裁。邀请他的,是他的顶头上司———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此时,儿玉还兼着日本驻满洲军总参谋长的要职。
20世纪初叶,西方列强在中国境内修筑了诸多的铁路。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些铁路犹如一条条生猛的蚂蝗,为着吮吸中国丰富的经济资源。
日本也必须在中国的躯体上有一条蚂蝗!后藤向儿玉建议,日本在满洲必须重点经营铁路,其余依次为开发煤矿,从本土移民和发展农业、畜牧业。如是,才有实力与俄国再次进行交战,或为全面占领中国作好准备。
1907年4月1日,“满铁”正式开始经营活动。
后藤新平到任后,立即全面实施发展计划,在坚持以铁路为主的前提下,将其经营触角迅速地伸延到海港、海运、旅馆服务、煤矿、电气,以及铁路沿线城市市政建设等方面上来,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沿着铁路沿线,他还布局了不少学校,打算为日后长期殖民统治培养人才;开设了诸多的医院,力争使每一所医院都具有野战医院的功能。并成立“满铁”中央实验所,全面推进和开发对中国东北的科技殖产……
以发展经济力量的路径,达到增强军事实力的目的,而不是赤裸裸地去加强军事力量———此条路径,在整个“满铁”经营的四十年历史中,一直贯彻始终。
在组建“满铁”和运营管理中,为了网罗“当代头等人才”,后藤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据称,他挑选人才的条件有三:第一,好出名者不用;第二,固执者不用;第三,必须是“早晨八点钟的男子”。
有人评价当时的“满铁”职员是———几乎就没有见过“面色苍白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这些被网罗来的人才,一旦被安排到适宜于发挥作用的各个部门,“就像被送进知识培养器中一样,会得到非常充分的营养素”。在当时的“满铁”图书馆中,为职员们提供的各种图书可谓汗牛充栋,“从《马恩全集》,到列宁的《列宁著作集》等,这些书刊在日本不用说阅读,就连藏书都是危险的,而在这里却能自由地阅读”……
在后藤出任总裁的近两年里,“一种使职员们感到‘满铁就是我自己’的这样一种精神剂”,让“满铁”比起日本的一般驻外机构来,不但更具凝聚力,也更急于“建功立业”。
二“满铁”初时,下设总务部、运输部、矿业部、附属地行政部四个部。很快,就在正式营业的当月,又成立直属总裁的调查部。调查部创立之初,其重点,放在对“经营满铁所需要的旧习调查及关东军事地志”的调查上。而后,随着“满铁”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张,其调查范围很快扩大。
区域和地方调查这一块的重点有三。
一是内蒙古。二是延边地区。重中之重是苏俄。在满铁存在的近四十年间,这一直是调查活动的热点与重点。
1913年起,“满铁”调查部即有人员常驻北京、上海,1918年设立了“满铁”北京分所、上海分所。这时,“满铁”乌贼鱼般的触角,除伸向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伸向苏俄和德国,在本土也设有一个“满铁”东京支社。
同时,“满铁”调查部还参与了日本官方、军方的对华政治人物的诱降活动。担负此项任务的,主要是上海事务所南京支所所长的西义显。他先后参与了“汪精卫工作”、“钱永铭工作”(钱时任中国交通银行董事长,与国民党政府有密切联系),与高宗武(原为国民政府外交部亚洲司司长)、董道宁(外交部亚洲司日本课长)也有很深的接触。
此时的调查部里,网罗了不少“中国通”、“俄国通”,统称“特约人员”。其中不少人是专家学者。
三“满铁”,对于因野心而强盛,又因野心而陨落的现代日本,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近四十年的情报活动中,它一共提出了一万几千份调查报告,差不多每天就提出一份调查报告。正如美籍著名学者黄宗智所说,这些调查报告中的“大部分,是采用当时最好的分析框架和社会科学方法进行组织调查及撰写的”。
“满铁”,对于近现代的中国,影响也极为深远。除去一万几千份调查报告,为调查研究而积累起来的资料,包括搜集的各种情报、档案、书籍、杂志、剪报,达二三十万件;还出版了数千种图书资料及杂志。它们规模宏大,卷帙浩繁,确实堪称上世纪前半叶世界三大(另两个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与苏俄克格勃)情报资料宝库之一。
它的意义又不仅仅是能警策后人,除了有部分透露出日本侵华和占领中国的战略、策略、手段、机构、人员及其演变等,大量的内容还涉及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历史、地理、风俗、交通等各个方面,成为今天中外学人回望清末与民国时期中国的最佳视角之一。
此外,其中的一些情报资料,至今还有着很高的实用性。据说,前些年在东北地区的一些城市,在城市拆迁、市政建设,诸如水、煤气、电气、道路工程改造时,其可行性报告,还得去“满铁”资料中搜寻数据和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