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午,归国访问的杨振宁教授在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作了次演讲。演讲中,他推荐大家看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他说,那里面对旧中国的落后、愚昧做了深刻的描述。现在不同了,整个中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座的年轻人是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成长。演讲快结束前,他又送给中学生一句话:“请认识你们所在的时代是一个大时代。你们了解这点后,对自己的前途会有好处。”(2007-09-08,长江商报)
前一阶段,有关“鲁迅金庸孰优孰劣”的争执闹得沸沸扬扬,这是否又给“挺鲁贬金派”提供了口实呢?暂且不去管它,一则,笔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并非“了却公案”,二则,历史自有公论,包括二位先生的地位和我们今天的争执。首先,我想问询的是,杨振宁教授眼中的《狂人日记》是什么?他建议学生去读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狂人日记》是指一本书吗?恐怕不仅如此,笔者以为,在杨教授的眼中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一个时代的缩影,即“那里面对旧中国的落后、愚昧做了深刻的描述”,他建议学生读它,也就是建议学生去了解一个时代,并在今昔对比中了解当下属于我们的时代,即“认识你们所在的时代”。
如此,这借《狂人日记》而指示“时代”的建议中有包含怎样的意味呢?
了解过去的时代,即是牢记历史,有了历史的头脑,我们不会嘲弄“鲁迅的沉重”,因为旧中国本身就沉重不堪,也不会嘲弄“理想”与“艰苦奋斗”,因为“理想”是照亮那个黑暗时代的唯一灯火,而“艰苦奋斗”则是出路的唯一途径,更不会嘲弄“责任”与“奉献”,因为如果没有先烈们报效中华的“责任心”和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依然生长殖民地半殖民地上的“花朵”有嘲弄的资格和勇气吗?了解了过去的时代,我们不会成为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只有敢于直面历史的人才有未来可言。
了解当下的时代,即是着眼未来,有了这前瞻的眼光,我们不会盲信“金庸的轻盈就是轻浮”,因为轻盈是自由自信的表达,真理从来都应该是多元的,也不会盲信“儒家包治百病”,因为历史不是我们因循的成规,而仅是我们开始新创造的起点,更不会盲信“浮华与喧嚣是时代的主题”,因为我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新的创造、新的时代——指向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读《狂人日记》,读历史之根的旧时代,开创未来亟待创造的新时代,这既是杨教授不凡人生阅历的升华和总结,也是对中国青年学子的勉励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