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碟片中有一张《世纪大阅兵》,记录的是1999年的建国50周年阅兵式,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胶片版电影制作的DVD,清晰度比央视与解放军有关单位制作的电视直播版VCD要高许多。在拍摄风格和取景角度等方面,更加强调电影的风格,画面比例也是16:9宽银幕标准的,对于碟片爱好者和军迷来说,不失为一张比较好的收藏,市面上好像不多见。
那日无意中拿出来放了一次,还是那么气势如虹,军威毕露,与电视直播版不同的地方在于,有些解说词有差异,比如对徒步方队的介绍不如电视版那么详尽,院校方队没有介绍院校名。
当我军战略导弹方阵出现,体积最庞大的据说是DF-31的车队行驶过镜头的时候,有一段解说词并且配有字幕“没有遏制战争的坚固国防,和平只是善良的愿望和美妙的幻想…早在60年代初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以至于30多年后的今天,江泽民同志还感慨万端地说,真感谢毛主席他老人家,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还为我们搞出两弹一星…”,然后镜头换成第一颗战略导弹发射升空、氢弹爆炸、水下潜射战略导弹发射的壮观场面,画面看来真是无言的敬重,解说词真是刻骨铭心。 还记得有文献说过,江泽民同志1991年4月视察攀枝花钢铁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当年三线重点工程时说:总的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的这个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这里,人们能够体会到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开国领导们为国家、民族所做出的可以说是决定了中华民族命运的贡献,而这个贡献的艰苦卓绝,也包含了在“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勒紧裤带,胼手胝足,流血流汗为社会主义新中国打拼的亿万劳动群体、知识群体,可以说,当年的英明决策、艰苦卓绝,至少为今天的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打下了两个基础,一个是国家安全基础,一个是物质准备基础。 在冷战年代,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是处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前苏联之间,美帝的军事、经济封锁、前苏联的翻脸背后,都有一个无时不在的阴影,就是核威慑,当时的国家关系、国际战略博弈,取决于两个核集团的动向,中国只有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才可以根本改变自身的安全形势,《光明日报》报道过“中国人是坚强不屈的,发展自己的核威慑力成了重中之重。周恩来主持了中国的核力量发展工作,陈毅说,中国人就是没裤子穿,也得造自己的原子弹。周恩来曾经与邓颖超一起到西北新疆的核研究中心视察工作,他对陪同介绍情况的聂荣臻说:‘没有一声巨响,就没有人会理睬我们。’后来,毛泽东说得更为直截了当:‘放一个响屁比长篇大论更引人注意。’”,这个“响屁”的“一声巨响”,就此令中国在冷战的核格局中开始崭露头角,开始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重要位置,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取得国际政治地位的提升,在20世纪70年代以恢复联合国席位、尼克松访华为标志达到一个高潮。 说起攀枝花钢铁基地,人们如果把目光巡视中国重工业基础的钢铁工业,从50年代开始陆续建设壮大的10大钢铁基地,还有除去宝钢,其它的50几家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几乎都是在前27年建设的,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就是改革开放物质基础的一个缩影。提到攀枝花钢铁基地,就不能不说一下成昆铁路,没有成昆铁路,就没有攀枝花钢铁基地,中央电视4台曾经播放了一部记录成昆铁路建设的片子,其中关于“一线天”大桥的建设给人印象深刻,在几乎90度垂直的、高差几十米、跨度几十米的两座悬崖之间建桥,底下是遄急的金沙江支流,所有的机械无法展开,大型桥梁部件无法运输,工人们从山顶掉在半空,用人工、用石头砌起一座雄伟的石拱桥,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据近年的检测,其牢固程度竟丝毫未减,据说比钢铁结构的桥梁毫不逊色。 3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江泽民同志的一句“真感谢毛主席他老人家”,昭示了一个简朴的、中国式的道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