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身贫寒的“拾煤渣的乡下女儿”到酒馆伴舞女郎;从杂志封面女郎到第一夫人,埃娃·贝隆利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在众多男人中周旋·藉着一个又一个男性情人,她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地位。但她又绝不甘心成为男人的附庸,做一个隐居幕后的第一夫人,正相反,她是贝隆总统最得力的助手,她的声望甚至远远超过了贝隆本人,成为圣洁与美善的化身。
埃娃·贝隆的传奇生涯毁誉总相伴,阿根廷的广大民众尊之为圣母,而其反对派则尽力地对之冠以“妓女”、“荡妇”。
从私生女到女明星
埃娃·贝隆的母亲胡安娜是他父亲于连·杜尔亚特用“一匹母马和一辆旧车”换来的情妇。在埃娃出世几个月后,于连就离开了胡安娜再也没有来过。埃娃的出身对其一生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嫁给贝隆她甚至不惜将出生日期从1919年改为1922年。
父亲的离去,对埃娃一家的打击是灾难性的,为了躲避别人的闲言碎语,更是为了生活,母亲胡安娜带着六个子女离开了家乡阿根廷西北部的小镇拉普拉斯,到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远郊来一个叫洛托利多斯的小镇住了下来。
为了生活胡安娜用全部的积蓄买了—台缝纫机,替人加工灯笼裤。她从清晨到午夜都坐在缝纫机前工作。因为工作时间太长,她腿部静脉曲张。每天结束工作的时候,只能让女儿们架着她的腋窝把她扶起来,再送到床上。
即使这样拼命干活,胡安娜也难以攒够钱维持生活,更别说接受教育。为了实现让儿女成材的梦想这位母亲又做了一次巨大的牺牲,她开始暗地里卖身,以此支撑家庭。
无论母亲怎样努力,穷困依然让小埃娃感到—种自卑。在学校,每当她看见同学们在课间吃黄油抹面包时,总禁不住要流口水。她的早餐只能吃当地的卷饼,喝咖啡也从不加糖。有时早上起床晚点,甚至连卷饼也吃不上。
比贫穷更深地刺痛小埃娃心的,是她私生女的屈辱身世。埃娃和她的兄弟姐妹们一样,在学校里始终受到排斥。镇上的人们都教自己的孩子躲开他们。他们被排斥在学校活动之外,同学们的聚会、郊游也从不邀请他们。在上学或回家的路上,埃娃常常受到一群大男孩的围攻,他们冲她减:“你不姓杜尔亚持,你是野孩子!”并往她身上扔石头泥块。
对于蔑视她的这个世界,埃娃也报之以轻蔑。一次,老师因为一点小事辱骂她,让她在教室后面罚站,埃娃出人意外地没有大声哭闹,她只是瞪着一双眼睛仇恨地盯着老师,目光中的寒意让老师也不禁打了一个冷战。
贫穷和屈辱的身世是埃娃一辈子都忘不了的阴霾,她不会忘记痛苦和仇恨。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世界被分为黑白善恶两极,温暖光明的一面是她寒酸而温馨的家庭,在这里她是天使,是家人员宠爱的宝贝儿。而在家的周围,则是一个邪恶寒冷的世界,在那里,她是让人看不起的穷鬼,没父亲的私生孩子……巨大的反差使她愈发憎恨外面的世界,一放学回家她就闭门不出,几乎是个与世隔绝的修女。但埃娃对未来又充满了梦想,这梦想以仇恨为基础。她发誓要出人头地,以自己的成功来报复这个恃强凌弱的世界。
少女时代的埃娃并不迷人。她身躯弱小,瘦骨嶙峋。不过,只要细看,就可以发现她容貌的一些动人之处。鹅蛋脸,高额骨,鼻子小巧端正,嘴巴大小适中,牙齿整齐洁白,眉毛美如弯弓,头发浓密蓬松,前额也许太宽了一些,但更显示出天姿聪慧。尤其异乎寻常的是她的肤色,她脸上的皮肤白洁如凝脂,娇嫩如花瓣,在阳光下看起来,那白里透红的色泽更给她增添了几分贵族闺秀般典雅风韵。而且她在歌舞和朗诵方面展现了自己的天赋。
1934年夏天是埃娃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日子———15岁的她和姐姐被两个乘坐豪华汽车的男人轮奸了。这件事轰动了全镇,人们对埃娃一家的敌意和歧视越发明显。埃娃很长一段时间闭门不出,一天天地苍白和削瘦下去。这是她一生最艰难的时刻之一,这个15岁的少女不止一次地想到死。但是,一种近似疯狂的欲念使她打消了这个念头,她不能如此轻易地饶过那些人,她要向她的仇敌———一切阔佬权贵、上流阶级报复。但是埃娃知道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离开小镇到大城市去。为此埃娃想尽了各种办法,最后她用身体和信念打动了一个流浪歌手,他答应带埃娃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去。
初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埃娃既没有专门技术,又没有什么特长,只能以伴舞女郎、酒吧歌女、封面女郎、舞台剧中的小角色惨淡度日。不过这段经历对她而言是极有意义的,她借以维持了自已的生存,磨硕了自己的意志,同时,她也结交了一些社会名流。不久埃娃尝试着向新兴的电影业发展。一次茶会上,经一位影业公司的朋友介绍,埃娃认识了一位大导演——马里奥·索菲西。
埃娃与索菲西很快就谈得很投机了,索菲西不得不承认,这姑娘不但秀丽标致,而且聪慧不凡。她的政治态度也令他吃了一惊,埃娃对政府和寡头政治的反对比他自己更激烈。言谈中,埃娃听出,索菲西可能要执导一部商业影片,她感到机会来了。
她数次恳求,让索菲西给她一个角色。甚至一天夜里,只身去往索菲西的寓所……索菲西终于答应了埃娃的恳求,在这部名为《马戏团的骑手》的影片中让她出演第二主角——一个美丽而泼辣的歌舞女郎。
这次表演教会了埃娃如何在镜头面前展示自己的最佳形象,也教会了她用什么样的姿态和表情最能打动人,这些都成为埃娃今后政治生涯战无不胜的秘诀。
此后,埃娃又在几部电影中亮相。她没有大红大紫,依然只是个一般演员。她又一次陷入了迷悯,看来自己并不适合电影明星的位置。
到底怎样才能让自己一鸣惊人,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做的事,埃娃冷静地分析着,最后她去决定去拜访一下著名的导演卢卡斯·德玛雷。
和蔼可亲的德玛雷在听过埃娃的一段朗诵后,沉思了半响,对她说:“我看过你的电影,不过,你的朗诵使我对你有了一种新的看法。姑娘,我有一个很好的建议,为什么不试试播音呢?”德玛雷的忠告使埃娃茅塞顿开,她飞快地向阿根廷最大的广播公司之—————贝尔格兰诺广播公司递交了一份求职申请。
凭着美丽的容貌与优美的声音,爱娃征服了贝尔格兰诺广播公司的主考官们。他们几乎用不着经过任何考虑就录取了她。1939年5月,当埃娃刚刚过完她20岁生日时,她的声音第一次传遍阿根廷的大街小巷。
7个月后,贝尔格兰诺广播公司推出的一部重头戏,广播肥皂连续剧《幸福生活》。公司上层经过周密商议,终于决定起用埃娃,以期一鸣惊人。
在剧中埃娃扮演一位贫苦孤女,少时在街头流浪后被“幸福家庭”收为养女,而女孩的美貌让家庭的两个儿子都爱上了她。埃娃的表现极为出色。充分显示了作为一个播音艺术家的潜力。她熟悉这个角色的生活,她有着和剧中人类似的童年经历。在演播时,她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把台词处理得细腻而有层次,从一开始就使听众如醉如痴。
广播剧的极大成功,使埃娃得到了新闻界的关注。许多报纸刊物在显著地方登出埃娃的照片,有人津津有味地整理埃娃的历史,而小报记者以采访她为荣,他们的许多报道把埃埃娃棒得天花乱坠,譬如说“杜尔亚特小姐是每一个新闻记者梦想中最了不起的姑娘,美丽得难以形容,这位女士除了各种美德以外,还是才华横溢的。”对这一切,埃娃只报以淡然一笑,她现在得到的一切,与她梦想的天国还差得太远太远。这个梦想是与她交往的凡夫俗子们难以揣测的。
为了这个梦想,她时刻在奋斗,尽一切可能学习和提高自己。她时常对着镜子,锻炼自己面部的每一块肌肉,让每一个表情都像镜子一样,反射出内心的激情。她不断改造自己的形象,她的步态,她的举止,她的装束……她要让自己—切细节都无懈可击,尽善尽美。
埃娃还注意提高自己的修养。她参加夜校的学习,阅读大量的书籍,文学、艺术、政治、哲学……她的知识逐渐丰富起来,她的思维也愈加敏锐和周密,总能迅速地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一针见血地表达出来。
随着埃娃声名的鹊起,贝尔格兰诺电台准备让她在一套马上就要推出的黄金时段娱乐节目中作主持。埃娃却拒绝了,她深知在广播剧中担任角色最多能获得一时的声誉,而新闻舆论才是真实的力量。她向公司上层表示宁愿主持新闻评论性节目,尽管这种非营业性节目收入较少。
于是,自1940年1月12日开始,每晚7时至8时,埃娃的声音都会遍及全国。她的节目叫“阿根廷时间”,这个节目主要针对阿根廷的时事政治。与以往一些新闻节日讲究客观性不同,埃娃在节目中的主持风格是具有极大主观性的。在广播时她毫不隐讳自己的政治立场,对阿根廷的寡头政治极尽抨击和椰愉。她指出当时政治的一个严重问题,即国内主要政党的道德败坏。她说,无论那些党派顶着什么样的头衔,是激进党、社会党还是民主党,但它们都没能按自己的宣言做事。它们不但无法拯救国内的劳苦大众,无法把阿根廷从贫弱与暴政之下解放出来,而且甚至没有法子解决自身的危机:贪污腐化和管理混乱。
对寡头政治与外国帝国主义的勾结以及它们对阿根廷劳工的压迫,埃娃更是深恶痛绝。这些,也正是埃娃最能煽动民众热情的方面。
除了在新闻中对时弊大加抨击,埃娃还在广播中热烈支持工会、工人运动、青年学生运动和妇女运动。她用热情甜美,富有强烈感染力的声音大声疾呼“阿根廷的工人们!组织起来,去争取我们的权力!相信你们的力量,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你们!”
此时的埃娃则几乎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声音。许多工人一下班就来到广播公司门口为的是见一见这位有勇气的姑娘。她收到许多来信,称赞她的报道“真实而尖锐,说出了人们心中的声音”。有几个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远郊的穷苦工人在休假日专程赶来看她,为的是向她表示感谢。
埃娃在舆论界、新闻媒体和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和巨大的影响力,很快引起了政界的重视。反对党们决定选择她来为自己的事业作宣传,埃娃也趁势要求这些人负责为自己的梦想开辟道路。
在这些官员支持下,埃娃获得了许多在公众活动中露面的机会。在这些时候,她更是充分显示了她那种领袖人物的魅力和气质。许多场合中,她梳一个高暨,穿一件简朴的水灰色调外衣,神情恬静,仿佛一幅18世纪的名画。她似乎不需要任何语言和动作就能让人们为她深深地感动。
1943年反对派发动军事政变建立了军政府。新政府迫切需要扩大在公众中的支持度与信任度。他们想到了埃娃·杜尔亚特。
协议很快达成了,埃娃让广播成为政府的工具,作为回报政府尽力帮助发展埃娃的演艺事业。
如果说1943年以前,埃娃还只是在公众中颇有声望,而现在,她则被整个国家政权支持着。她的薪金一下子提高到一月30000比索,在当时并不强大的阿根廷,这简直是一笔巨款。她把一些钱寄回家乡,而更多的钱则花在了添置时装和首饰上。她现在已经可以偶而逛一逛全阿根廷最豪华的商场,买下一两件昂贵的衣服。她出色的审美眼光使她购下的每一件衣裳都成为了时尚。
她的事业青云直上,名声甚至传到了遥远的美国。《纽约论坛》在一篇短文中提出:“新建立的阿根廷政府为了培植自己在公众中的形象,费尽全力支持一个女播音员埃娃·杜尔亚持。这位女士的声音在阿根廷可谓家喻户晓。”
虽然无论在经济收入还是在社会地位上有了很大提高,但童年时产生的屈辱感仍缠绕着埃娃。而且越靠近国家政府,她就越发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手中有了权力,才可得偿所愿,扬眉吐气。她知道自己虽然现在走红,但也不过是政府手上的一粒棋子,这不是真正的权力。
她天生的精明和政治家的眼光使她比大部分政府官员都先意识到,权力不能离开民心,而掌握了占阿根廷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工大众,也就有了真实可靠的权力。
因此她无论多忙,也从不放弃与底层穷人的接触。走到那里,她就对那里的人们说“我的心属于你们”。她在工会组织中和工人群众交了许多朋友,其中有总工会的领袖。
终于过去那个乡下女孩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她羽翼已丰,久蛰于体内的本能得以自由地张杨。不久,这个来自乡下的私生女就将在阿根廷掀起一阵旋风,但在此之前,她还需要一个支持,一个靠山,一个与她有着相同志向的伴侣。
部分摘编自《权利背后的女人》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年5月出版
在剧中埃娃扮演一位贫苦孤女,少时在街头流浪后被“幸福家庭”收为养女,而女孩的美貌让家庭的两个儿子都爱上了她。埃娃的表现极为出色。充分显示了作为一个播音艺术家的潜力。她熟悉这个角色的生活,她有着和剧中人类似的童年经历。在演播时,她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把台词处理得细腻而有层次,从一开始就使听众如醉如痴。
广播剧的极大成功,使埃娃得到了新闻界的关注。许多报纸刊物在显著地方登出埃娃的照片,有人津津有味地整理埃娃的历史,而小报记者以采访她为荣,他们的许多报道把埃埃娃棒得天花乱坠,譬如说“杜尔亚特小姐是每一个新闻记者梦想中最了不起的姑娘,美丽得难以形容,这位女士除了各种美德以外,还是才华横溢的。”对这一切,埃娃只报以淡然一笑,她现在得到的一切,与她梦想的天国还差得太远太远。这个梦想是与她交往的凡夫俗子们难以揣测的。
为了这个梦想,她时刻在奋斗,尽一切可能学习和提高自己。她时常对着镜子,锻炼自己面部的每一块肌肉,让每一个表情都像镜子一样,反射出内心的激情。她不断改造自己的形象,她的步态,她的举止,她的装束……她要让自己—切细节都无懈可击,尽善尽美。
埃娃还注意提高自己的修养。她参加夜校的学习,阅读大量的书籍,文学、艺术、政治、哲学……她的知识逐渐丰富起来,她的思维也愈加敏锐和周密,总能迅速地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一针见血地表达出来。
随着埃娃声名的鹊起,贝尔格兰诺电台准备让她在一套马上就要推出的黄金时段娱乐节目中作主持。埃娃却拒绝了,她深知在广播剧中担任角色最多能获得一时的声誉,而新闻舆论才是真实的力量。她向公司上层表示宁愿主持新闻评论性节目,尽管这种非营业性节目收入较少。
于是,自1940年1月12日开始,每晚7时至8时,埃娃的声音都会遍及全国。她的节目叫“阿根廷时间”,这个节目主要针对阿根廷的时事政治。与以往一些新闻节日讲究客观性不同,埃娃在节目中的主持风格是具有极大主观性的。在广播时她毫不隐讳自己的政治立场,对阿根廷的寡头政治极尽抨击和椰愉。她指出当时政治的一个严重问题,即国内主要政党的道德败坏。她说,无论那些党派顶着什么样的头衔,是激进党、社会党还是民主党,但它们都没能按自己的宣言做事。它们不但无法拯救国内的劳苦大众,无法把阿根廷从贫弱与暴政之下解放出来,而且甚至没有法子解决自身的危机:贪污腐化和管理混乱。
对寡头政治与外国帝国主义的勾结以及它们对阿根廷劳工的压迫,埃娃更是深恶痛绝。这些,也正是埃娃最能煽动民众热情的方面。
除了在新闻中对时弊大加抨击,埃娃还在广播中热烈支持工会、工人运动、青年学生运动和妇女运动。她用热情甜美,富有强烈感染力的声音大声疾呼“阿根廷的工人们!组织起来,去争取我们的权力!相信你们的力量,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你们!”
此时的埃娃则几乎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声音。许多工人一下班就来到广播公司门口为的是见一见这位有勇气的姑娘。她收到许多来信,称赞她的报道“真实而尖锐,说出了人们心中的声音”。有几个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远郊的穷苦工人在休假日专程赶来看她,为的是向她表示感谢。
埃娃在舆论界、新闻媒体和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和巨大的影响力,很快引起了政界的重视。反对党们决定选择她来为自己的事业作宣传,埃娃也趁势要求这些人负责为自己的梦想开辟道路。
在这些官员支持下,埃娃获得了许多在公众活动中露面的机会。在这些时候,她更是充分显示了她那种领袖人物的魅力和气质。许多场合中,她梳一个高暨,穿一件简朴的水灰色调外衣,神情恬静,仿佛一幅18世纪的名画。她似乎不需要任何语言和动作就能让人们为她深深地感动。
1943年反对派发动军事政变建立了军政府。新政府迫切需要扩大在公众中的支持度与信任度。他们想到了埃娃·杜尔亚特。
协议很快达成了,埃娃让广播成为政府的工具,作为回报政府尽力帮助发展埃娃的演艺事业。
如果说1943年以前,埃娃还只是在公众中颇有声望,而现在,她则被整个国家政权支持着。她的薪金一下子提高到一月30000比索,在当时并不强大的阿根廷,这简直是一笔巨款。她把一些钱寄回家乡,而更多的钱则花在了添置时装和首饰上。她现在已经可以偶而逛一逛全阿根廷最豪华的商场,买下一两件昂贵的衣服。她出色的审美眼光使她购下的每一件衣裳都成为了时尚。
她的事业青云直上,名声甚至传到了遥远的美国。《纽约论坛》在一篇短文中提出:“新建立的阿根廷政府为了培植自己在公众中的形象,费尽全力支持一个女播音员埃娃·杜尔亚持。这位女士的声音在阿根廷可谓家喻户晓。”
虽然无论在经济收入还是在社会地位上有了很大提高,但童年时产生的屈辱感仍缠绕着埃娃。而且越靠近国家政府,她就越发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手中有了权力,才可得偿所愿,扬眉吐气。她知道自己虽然现在走红,但也不过是政府手上的一粒棋子,这不是真正的权力。
她天生的精明和政治家的眼光使她比大部分政府官员都先意识到,权力不能离开民心,而掌握了占阿根廷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工大众,也就有了真实可靠的权力。
因此她无论多忙,也从不放弃与底层穷人的接触。走到那里,她就对那里的人们说“我的心属于你们”。她在工会组织中和工人群众交了许多朋友,其中有总工会的领袖。
终于过去那个乡下女孩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她羽翼已丰,久蛰于体内的本能得以自由地张杨。不久,这个来自乡下的私生女就将在阿根廷掀起一阵旋风,但在此之前,她还需要一个支持,一个靠山,一个与她有着相同志向的伴侣。
部分摘编自《权利背后的女人》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