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角怪出现在武夷山,为这个地区增添了神秘色彩。实际上,武夷山上有太多的未解之谜。
1979年12月14日,在福建省崇安县武夷山区一个叫“挂墩”的小山村里,首次捕获了一只奇怪的动物———“角怪”。它的嘴唇边长有三个黑色角质刺,两个在左嘴角,一个在右嘴角。“角怪”是两栖动物,也是蛙类,专家们给它起了个学名叫做“崇安髭蟾”。
角怪
角怪的确很怪
角怪是武夷山的特产之一,找到它并不是很容易,以至于直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当时是怎样捕获它的。人们只是知道它确实很怪。
角怪的长相很怪,头扁平,身体背部的皮肤上有极细的网状棱,嘴唇好象涂了一圈胭脂粉,雄蟾的上唇两边都生有黑色的锥状角质刺,这也是它被称为角怪的直接原因。不同的个体,刺的数目变化也很大,一般的只有一对,而首次发现的这只就有三个。据研究,最多的有三对“角”。
它的眼睛也怪。瞳孔能随着光线的强弱忽大忽小,虹膜的上半边是浅绿或黄绿色,下半边却是深棕褐色或蓝紫色。瞳孔纵置,像猫的眼睛一样,见了亮光还会眯成一条线,能随着光线的强弱而缩小或扩大。
夏天的田野里,到处传来“呱呱”的青蛙叫声,池塘边乘凉的人不但不会觉得聒噪,反而有清爽的感觉。但是角怪的叫声就非常不同了,它们在万籁俱寂的夜里,时不时从岩缝溪涧之间发出“啊———啊———”的鸣叫,像鹅,更像野兽,冷不丁一声,让人毛骨悚然。
每年立冬前后的小阳春时节,一般的青蛙早已冬眠,角怪却忙着进入溪水中准备繁殖。雄蟾发出的奇特的“啊———啊———”怪叫,正是向雌蟾发出的求爱信号。交配后,雌蟾将卵产在溪流中,圆饼状的卵块粘附在临近水面的石块上。它们每次产卵达335粒左右,卵一端呈灰白色。一颗卵要经过100多天才孵化出蝌蚪,蝌蚪的背面是深棕色的,尾巴则为灰棕色,还有深色斑,体尾交界处有浅色的“Y”形斑。它们一般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缓流处或回水荡内,白天隐蔽在石缝里,吃苔藓或者藻类。蝌蚪在水中经过两个冬天才能长出四肢,变态成为小角怪,四五岁时达到成熟。显然,这是一种有个性的发育过程。
峭壁上的洞穴里置放着船棺
挂墩一个奇怪的小山村
福建武夷山自古就华夏闻名,这儿有个只有几户人家,小得连福建省也极少有人知道的山村———挂墩,但它却在生物界鼎鼎有名。早在1873年,法国神甫大卫来到挂墩传教,同时又是生物学家的他发现这里有好多从来没有见过的生物品种,于是采集了许多动物标本送到国外,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兴趣,都不约而同地相继来到挂墩采集标本,这个弹丸之地一跃成了世界生物模式标本采集胜地。
1896年,英国驻福建海关税务司官员拉士奇和另一位叫里科特的鸟类学爱好者来到挂墩采集标本。当时没有什么地图能把这个地区奇特的地形描述清楚,拉士奇他们经常迷路。那时武夷山区有不少猎户,其中有个叫唐春营的猎户手艺很出色,拉士奇就长期雇用他为他们在野外采集标本,一雇就是三年。他们在那里收集到橙背鸦雀、褐头凤鹛等许多鸟类新种和昆虫标本。后来他们撰写了《中国东部鸟类手册》两卷,还在卷首刊印了唐春营一家的照片。
不过,直到1940年才有中国学者把这里的生物标本编辑成册。
架壑船棺怎样架上峭壁?
在武夷山,泛舟九曲,两岸峭壁林立,如此高耸的悬崖上,船棺是怎样被放上去的,始终让人们猜测不透。有人说是数人合力将船棺拉进洞的,但是武夷山的山洞大小只能容一具船棺而已,有的船棺甚至一半在洞里,一半悬在空中,几个人怎能同时进入这样的洞穴?一两个人能完成提升、移入船棺这一系列的动作吗?也有人说是先人架设栈道将船棺移入的,但是武夷山的悬崖多是单独成峰,突兀峭拔,先人怎么才能架设栈道呢?这些疑问至今未能解开。
“武夷”二字的由来
武夷山不仅有奇特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也有很多未解之谜。很久以前,武夷山就是一座大山,并没有名字。传说当时山下经常洪水成灾,百姓苦无宁日,一位姓彭的老人就像大禹一样带领村民开山治水。到了耄耋之年,他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开山始祖了,人们尊称他为“彭祖”。又过了很久很久的日子,大概彭祖有880岁的时候,玉皇大帝听说了他的丰功伟绩,就把他召上天上去做神仙。彭祖临走时只留下一把斧子、一柄锄头和一弯弓箭,嘱咐两个儿子彭武、彭夷继承祖业,日夜开山治水,造福村民。兄弟俩始终不敢忘记父亲的训导,兢兢业业,不知道从哪里引来很多稀奇古怪的动物和植物,把这座大山装点得如同仙境,村民们都说是彭祖在指挥着他们呢。后来,彭武、彭夷去世,人们为了报答他们的恩情,就用兄弟俩的名字———武夷来命名这座大山。
[责任编辑:evil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