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们在忙碌地收购废品 商报记者程实/摄
点击浏览更多最新图片
女大学生收废品资助贫困生
大学生们在忙碌地收购废品 商报记者程实/摄
女大学生收废品资助贫困生
“包装盒每斤3毛,易拉罐铝的跟铁的价钱不一样。”翟方莉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个吸铁石靠近易拉罐,“这是铝的,一个1毛5。”
周五下午,到学生公寓收废品,已经成了翟方莉的习惯。这个可以随口报出最新废品收购价目表的女孩,还是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的学生。今年4月,她跟同学们一块儿把回收站办进了校园。
生日聚会引发“创业”思考
“两大麻袋矿泉水瓶,47.6斤书本纸,17斤纸箱纸。
”今年4月25日回收站“开业”第一天的收成,翟方莉至今记得很清楚。
4月的一天,同宿舍女孩过生日,“狂欢”之后留下满地的饮料瓶,“扔了怪可惜,学校要是有个固定的回收站就好了。”室友随口一句话,引起了翟方莉的兴趣,“既然学校都还没有,咱们就自己办个试试。服务学生,也锻炼自己啊。”
计划得到了学院团委书记毛艳的支持。于是,一桌、一袋、一秤,回收站开张了。
“创业”艰难百战多
翟方莉说,尽管提前印发了300份传单做宣传,但几个女孩去收废品,总觉得别扭。
“你们是收垃圾的?”一句话把女孩们问了个大红脸。但咬咬牙,开口介绍、报价,“收成”还不错。
回收站就这样坚持下来了。学校给她们提供了仓库,平日可以坐等顾客上门,成员也从9个增加到了20个,还有男同学加入到了她们的行列。
“慢慢才发现,收废品事儿小学问还怪大。”翟方莉说,以前收易拉罐,都是1毛5一个,可后来卖出去,却发现铁制易拉罐一个才3分。吃了次亏,成员们开始注意分析各种废品的成分差异。
今年暑假前,回收站用1毛钱一个的价钱收了不少瓶子。假期后去卖,市场价已掉到了8分钱一个。从那以后,他们意识到信息的重要。回收站成立了外联部,成员每周都要到各个回收点收集最新的市场价格。
所得收入用来帮助贫困生
在一个合作商户的建议下,回收站开始逐步压低了回收价格,以挣取差价。“每个月差不多能有100多元的收入。”新一任“站长”汪幸婉说,钱很少,但办公经费有了,也能偶尔给成员们发张澡票、分块肥皂了。
“但大部分的收入,还是要上交给学校的。”汪幸婉说,这部分钱被补充到贫困生资助经费里,“虽然现在很少,但我们有几千学生的大市场,只要坚持下去,前景相当可观。”
如今,回收站的生意已从学生公寓做到了教师办公室、学校超市。汪幸婉说,“校门口不少商店,也可以去发展一下。等成立了技术部,也许我们还可以扩大业务,做做手机回收。学校还有分校区,将来可以办个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