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尝试的家长呼吁抛弃汉服长衫,戒尺砚台等过于形式化的东西,着重师资建设
“只要按程序申请,个人将允许开办私塾。”国家教育部11月28日的这一发言,不仅让大连为数不多的国学私塾对前景多了些乐观,还让不少人打起了办私塾的“主意”。在这种大环境下,有人认为私塾一多必然会鱼目混珠,但也有研究人士认为,教育的多元化,私塾的合法化扩大了受教育者选择空间,社会理应对此持受到宽容态度。
教育部
首度松口可以开办私塾
11月28日,国家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答记者问时表示,义务教育阶段,每个中国公民都应该享受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除此之外,根据新近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非义务教育以外例如私塾的各类学校,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申报有关部门,按照有关部门程序批准也可以办。
据悉,这是自50年代初以来我国首次允许个人开办私塾。在此之前,上海、湖北、包括大连等地已尝试性开办了私塾。本月3日,沈阳
的首家私塾“九雯学堂”宣布开馆,除了在讲台上悬挂孔子画像和摆放古筝,学生和先生还统一穿长袍,一起看竖排版的书、写毛笔字。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与义务教育相抵触,该学堂的负责人称这家私塾暂时还不属于“全日制”。据了解,“九雯学堂”已在国家商标局进行了商标注册,并正在相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由此,有业内人士称,“九雯学堂”极有可能会成为我国教育部正式认可的第一家私塾。
大连状况
国学私塾看好自身前景
“开课一年多来,到这里接受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孩子都学得很好。”大连非全日制国学私塾“尚书苑”的创办者张锡坤告诉记者,制定专门教学大纲,聘请国学和古汉语硕博学历的授课老师的比较正式的私塾,开始策划开拓加盟店,举办各种国学知识,古代游戏的竞赛以及切磋。张锡坤表示,“尚书苑”还开发了专门的私塾教育软件,家长必读手册,得到肯定的同时,私塾前景一片乐观。
另外,位于沙河口区“国学启蒙馆”也维持着一周开一课的进度。它的负责人郭世涛介绍说,该馆属于义务教学,孩子完全凭兴趣入学,不用花一分钱。而授课老师,也是学习和研究国学理论的志愿者。“15名处于学前阶段的孩子坚持接受了两年多的国学教育后,识字量,记忆能力都有明显提高。”郭世涛对国学启蒙教育的发展充满信心。
张锡坤和郭世涛都坚信并强调,国学私塾绝不能直接和“诵经”画等号,穿插教授《论语》、《大学》、《中庸》、《四书五经》等古圣先贤之至理名言的同时,还要打碎以前一些老私塾的教程和模式,“传统文化需要系统并长期地学习才能和义务教育,应试教育和谐共容。”
来自国家教育部的消息称,目前全国有多少私塾类学校,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统计数据。据记者了解,大连也远不止上述两家私塾,但多数都因各种原因半途而废了。
教师周文华
计划在两年内办起私塾
家住甘井子区523厂的周文华是大连西岗区某培训学校的政治教师。六代从教的特殊家庭背景不仅满足了周文华“桃李满天下”的愿望,也让他在父辈教育的熏陶下,一直保持着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学、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一直想把这种兴趣进行有效的传递,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并且让更多的人继承其思想精髓和文化内涵。”周文华说,国学复苏如今成了一句时髦的口头禅,真正不畏艰难,为之行动起来的人目前看来还是微乎其微。
教育部允许个人创办私塾的消息传出后,周文华打算在近一两年里实现这个他自认为“最大胆又最具风险”的愿望——开办国学私塾。“有需求就肯定有市场。”周文华说,近年国内读经热的兴起是个非常好的现象,但是他仍然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国学还仅仅是一股热,或者说是一种噱头,要让孩子或家长真正理解其精髓,必须用事实来说话。”
商人柳云行
认定“国学热”会带来利润
同时,不少从未涉足教育行业的经商者也敏感地嗅到了这一商机,将目光瞄准了开办私塾。“打铁要趁热,国家一松口,迎合了受教育者需要的同时,也表明了这其中肯定蕴涵着相当大的市场。”大连某从事外贸商品交易的商人柳云行坦言告诉记者,他有意创造合格的硬件设施,并聘请经验丰富的私塾先生在大连开办私塾,目的就是靠这股“国学热”获得丰厚的利润。
商人办学争议历来不小,有人也由此推测,国家批准个人办私塾后,容易让原本就被怀疑“作秀程度高于办学实力”的私塾成为鱼目混珠之地。更有人认为,私塾合法化导致其数量的扩大后,一些违法办学单位或个人会假借创办私塾之名,打着“教授国学”的旗号,背地里却搞起补课等名堂。“毕竟不能天天去进行监管。”
部分家长
不要形式拒绝汉服戒尺
大多数私塾的收受对象都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生。对此,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家长,他们对此各有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民族血液中。”家住甘井子区玉浓街的葛先生说,在私塾授课方式日益成熟和完善的情况下,他会考虑让孩子进入国学私塾,培养孩子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但是师资一定要高要求,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连《论语》都没有读完,如果聘请他们来教授国学,将学不到任何东西。”葛先生强调,他虽然支持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但仍然为目前微乎其微的国学大师感到担忧。
家住“青云林海”小区的家长孙女士对此坚决反对。“传统文化不是没有灌输的必要,但是私塾不可能给家长一个放心的,长久的保障。”孙女士说,不管现阶段的教育体制存在何种的弊端,但它毕竟是一个公认的稳定的教育模式,家长和社会扭转不了时代的方向,也必须去保证孩子的应试需求,“中国已经在趋于全球化,很多家长更乐于将孩子送到国外留洋。”孙女士觉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果缺少一个大的氛围,很容易把孩子变得“不中不洋”。
采访中,家长要么赞成要么反对,没有中立派。但与此前不同的是,一些赞成让孩子走进私塾,接受传统国学教育的家长有了一个共识:拒绝老古套的行头加身,依样画葫芦地照搬旧时私塾的规矩和摆设。他们认为,过多的追求形式会忽略教学本身的内容。
相关说法
孩子应该接受传统教育
“在中国历史上,私塾对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传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今天,这一教育方式仍然不失为现代基础教育可以借鉴的资源。”绿波小学的校长刘丽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学阶段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和礼仪的熏陶,她个人认为是很有必要且利大于弊的。刘丽娜说,现在很多小学都开设了传统武术一类的课程,而且都鼓励孩子们背诵《三字经》,“虽然孩子在这个阶段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只能做到单纯的诵读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将逐渐地掌握,并能从中得到财富。”刘丽娜表示,现代社会的人才,学习外语,软件肯定必不可少,但做人做事的方法准则和礼仪也要从小教起。
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陈壁生则认为“这是一个迟来的公布”。陈壁生说,教育多元化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随着社会的日益复杂化,社会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而这些人才不一定需要按照千人一面的模式来培养。而且,私塾的合法化也意味着受教育者选择空间的扩大和选择权利的实现,在教育多元化时代一种非常宝贵的改革尝试,公众对私塾应该抱着更加宽容的心态。记者 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