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沈阳故宫曾遭四次“灭顶之灾”

[日期:2006-11-28] 来源:  作者: [字体: ]

沈阳故宫建于1625年,占地6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据史载,清代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称之为沈阳故宫。沈阳故宫是后金第一代汗努尔哈赤开始修筑。努尔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极继续修建成功。乾隆时皇宫已在北京,但他有时也“东巡”回沈阳看看。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岁月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或多或少受到了破坏。但在这种情况之下,许多文化遗产历经种种磨难后,依然威风不减当年。闻名遐迩的沈阳故宫,便是其中一例。

    沈阳故宫在半个多世纪前遭受过那四次“灭顶之灾”……

第一灾 沙俄占宫殿掠国宝

    上个世纪的沈阳故宫,是以屈辱开篇的。1900年9月,沙俄侵略军首先打开了盛京皇宫这处皇家禁地的大门,从而拉开了沈阳故宫接连遭受大劫难的序幕。当时沙俄侵略军以镇压义和团为名,占领了牛庄和辽阳,并向沈阳城逼近。10月1日,沙俄侵略军开进沈阳城,沈阳故宫沦为他们的屯兵驻扎之所。

    这天,太阳西落时,库沙科夫的步兵来到,占领了炮台的八面门和皇城的内墙。哥萨克兵负责守卫宫殿,突击队和巡逻队守卫盛京将军官邸。就这样,历来是宫阙禁地的盛京皇宫第一次丧失了尊严,置于沙俄侵略军的控制之下。正当沙俄侵略者践踏沈阳故宫之际,腐朽没落的清政府,竟然无力去保护列祖列宗留下的遗产。

    盛京将军增祺闻讯,派人将凤凰楼所藏帝后圣容、玉宝运出,而将先皇旧宫与大批珍藏弃之不顾,与副都统晋昌弃城出逃,哥萨克的马靴践踏在皇家禁地,大内珍藏成为唾手可得之物。

    沙俄侵略军占领沈阳故宫后,迟迟不退出,逼迫盛京将军签订“交地章程”。就这样,沙俄侵略军整整占领沈阳故宫两年半,其间一些建筑遭到破坏,部分珍玩御物丢失。1903年3月11日,俄军撤走,清朝官员接收沈阳故宫。他们通过清点发现,在俄兵占据宫殿期间,藏品丢失和损坏多达万余件,使沈阳故宫珍藏元气大伤。其中,翔凤阁缺失器物3000多件,大小银锭8000个,共重6000两;各种金器,包括金锭、金条等总计重上万两。东七间楼缺失瓷器6300多件,西七间楼缺失书籍、墨刻540多件。这次创痛,是盛京皇宫的第一次受辱,也成了沈阳故宫以后长达半个世纪磨难的开端。



第二灾 袁世凯强征珍宝

    沈阳故宫原藏有近12万件珍宝,现有的藏品基本都是后来调拨和征集所得,而当年流失的国宝,却再也没有回来过。那么,沈阳故宫的珍宝都哪去了呢?原来,一些没被沙俄拿走的珍宝,后来被袁世凯强行弄到北京了。

    1913年冬天,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呈文,经大总统袁世凯批准,决定在北京故宫乾清门以南的“外朝”部分,即太和殿等建立“古物陈列所”。因溥仪居于“内廷”,宫内国宝为之“私产”,无法拿出向国人展览。于是由北洋政府议定、内务部下令征调奉天故宫和热河行宫所藏清代宫廷文物运至京城,作为清宫艺术品陈列展览之用。1914年1月至3月,调拨奉天宫殿古铜鼎彝、宋元明清书画、内廷玉器、御用武备、明清瓷器等11万余件,全部装箱,由火车运到北平古物陈列所。而运出的大部分珍藏,几经辗转,分处数地,再未入藏奉天宫殿。

    192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由沈阳和承德运到北京的文物便汇集到了一起。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便开始了文物南迁,其中最珍贵的文物最终被运到了台湾,而沈阳故宫运出去的绝大多数文物,除少数去了台湾,大部分则留在了南京博物院。

第三灾 日本人让藏品外流

    自1926年沈阳故宫创建至1936年,已有十年历史的博物馆--包括东三省博物馆(1926-1932)和伪奉天故宫博物馆(1932-1936)在日伪的黑暗统治下,最终被残暴地扼杀了,沦为伪满帝国守护陵庙的办事处,而且大量藏品外流。那时,沈阳故宫成为伪满“皇室”控制下的禁地,原故宫博物馆的各宫殿,统归伪“奉天陵庙承办事务处”管理。这是日伪统治时期,沈阳故宫遭受的又一次劫难。这种倒行逆施,是沈阳故宫历史上的一次大倒退。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

    到1937年4月为止,沈阳故宫的藏品包括清代器物、图书、档案已被伪国立博物馆、伪国立图书馆、伪奉天陵庙承办事务处等分割完毕、分藏三处,沈阳故宫再一次物去楼空。这是东北沦陷后,原东三省博物馆所属藏品再次外流,而且沈阳故宫原藏的文物、内府书籍、清代档案在归属和管理上分割,破坏了历史上盛京皇宫藏品的统一性。



第四灾 国民党秘密转运国宝

    经历了这三次大劫难后,沈阳故宫的文物还剩一部分,但这一部分中的绝大多数,又被国民党在辽沈战役爆发前秘密转运走了。1948年6月,由于辽沈战役爆发,国民党在撤退过程中,将这批共三吨重的文物,分两次全部运至当时的北平。
    
    第一批为‘闵刻书’17包、88种、109函、551册;第二批为玉宝29颗、玉册32份、宋辽瓷器45件。6月初,已将玉宝、玉册、‘闵刻书’、辽瓷精品、《清实录》、《满文老档》等运走。同月,又欲将文溯阁《四库全书》运往北平。全书的出运,激起了筹委会委员秘书阎文儒、郝瑶圃及社会上一些正直学者的反对。最终,《四库全书》得以幸免。这样一来,到了解放前夕,沈阳故宫彻底成了空空荡荡的“广寒宫”。

获新生 人人共享世界遗产

    据了解,除了这几次“灭顶之灾”外,沈阳故宫还遭受若干次小规模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故宫赢得了新生。党和政府极为重视古建筑的保护,连年拨出专款维护和修缮故宫的古建筑,使过去断壁残垣、千疮百孔的故宫重新恢复了金顶朱垣、雕梁画栋的昔日风采,不仅使历史古迹得到妥善的保护,而且为博物院的陈列展览提供了必要的场所。

    1955年,国家决定于沈阳故宫设立展示清代历史、艺术性质的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馆,侧重于清代宫廷和文物的展览。随后,北京故宫向沈阳故宫调拨了大批文物,使得沈阳故宫文物数量迅速增加,为了解和研究清代历史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日本王牌部队败亡始末
下一篇:济南趵突泉再现“云雾润蒸”景观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