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贵州天龙屯堡:六百年前的明朝古镇

[日期:2006-11-25] 来源:  作者: [字体: ]
天龙屯堡位于贵州省安顺市,离贵阳仅70多公里之隔。因为大山的阻隔,历史似乎将这些屯堡遗忘了,竟也顺手给我们保留了一个回到明朝的好去处。

编辑手记:明朝初期(公元1381年前后),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新政权,从江苏、安徽诸省调集30万大军南下,顺着长江,过洞庭湖弃舟登陆,直到现在的安顺,成为大规模进入贵州腹地的第一批汉人。六百多年后的今天,当记者来到安顺天龙屯堡时,发现这些明屯军的后裔至今仍固执地保持着明朝时故乡江南的生活习惯:依旧乡音不改,身穿大明朝的长衣大袖,仍旧跳着大明朝的军傩(地戏),甚至连饭菜口味都与贵州当地其他地方大异……因为大山的阻隔,历史似乎将这些屯堡遗忘了,竟也顺手给我们保留了一个回到明朝的好去处。

作者:萧然

天龙屯堡位于贵州省安顺市,离贵阳仅70多公里之隔。我们从贵阳到天龙屯堡,驱车仅仅花了两个小时。这点时间,却似乎让我们穿越了时空:两个小时以前,我们仍身处繁华现代的大都市,即使出了贵阳城,公路沿途的建筑依然带着明显的贵州风格,但两个小时以后,出现在我们周围的,是江南风格的小桥流水人家,明朝装饰的路人……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迟平”的说法,不到80公里,放在交通便利的今天,只是微不足道的车程,但放在曾经,这里的高山险滩,却硬生生将天龙屯堡从世界上隔离出来,将时间留在了六百年前。


到天龙屯堡,不可不看的是这里的地戏,地戏,顾名思义就是以平地为舞台围场演出的戏剧。

屯堡民居大都为三合院或四合院相套,宅院之间相通,院角砌筑高层石堡,既能射击又能了望,石头建筑风格按华夏文化传统沿轴线依次营造,每一宅院大门都有雕凿精致的垂花门罩和隔扇门窗,石的屋顶,石的山墙,石的地面,石的街巷,正是《明实录》中“兵团聚,春耕秋练,家自为塾,户自为堡,倘贼突儿,各执坚以御之”的再现。

天龙屯堡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这里就是有名的顺元古驿道,天龙屯堡最早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名叫饭笼驿。后来有管事的人嫌饭笼名字太不雅致,从而该名为“天龙”。

进了屯堡大门不远,有一家驿站,门口旌旗上飘着两个大字:驿茶。自古以来,天龙屯堡作为驿站,负责为过往信使、商旅、军队提供住宿和餐饮,因此这里的驿茶到今天也成了一绝。

在茶馆里,一位身着明朝汉装的小女孩自告奋勇要给我们当导游,她叫郑宝香,大概十二三岁的样子,长得挺可爱,一脸天真。“你当导游?”当我质疑她的时候,她竟然能爽快地把天龙屯堡的来龙去脉讲得条条是道。游览古镇,还得小才女相伴,岂不快哉?同意了,不过如何称呼,郑小姐?小才女很认真的说,按照这里的规矩,你应该叫我小娘娘(后来回来查资料得知娘娘乃安徽古方言),看我有点为难的样子,她补充道,你也可以叫我的小名——宝宝。算了,入乡随俗,还是以小娘娘相称吧。不过,她虽十小孩心性,不过屯堡人爽朗好客淳朴的民风却由此可见一斑。

跟着陈娘娘,我们钻进了屯堡的好像没有尽头的石巷。石巷纵横交错,巷子这边,窗户都开得很高很小,每个房屋都有射击孔,每个院门呈内窄外宽的“八”字型开口,即使敌人大部队来了,也施展不出拳脚。石墙是冰冷的,射击口是暗涩的。

见一窄巷巷口书有“九道坎”三字,入巷登级而上,小路仅够两人擦肩而过,两边石墙上不时现出小窗,约12×25厘米见方,窗旁有门,仅只1.5米高。弯腰进去,发现房有两层,内部为木结构,而石墙厚达两尺,如同堡垒一般。

直到我在街巷间走久了,看得更细了,我才逐渐发现了屯堡的建筑既保存着明清两朝的遗风,又融合着西南和江南各自的特色,非常耐看。这里的房子跟贵州其他地方一样——石头当瓦盖,此为是贵州一怪,也是逼不得已:贵州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喀斯特地貌,多山石而少土,巴掌大的地方都要种上苞谷,怎么舍得拿如此珍贵的土壤去做瓦?

大约屯住下来的士兵也明白这一点,就地取材,模仿着当地人,用一片片石头当砖瓦盖在房子上,大大小小,铺盖得错落有致,远远望去,既是白花花的一片,但又不觉得枯燥,那有弯有斜、有竖有横冰纹般的纹路,映衬在青山绿水之间,别有一番情趣。在这白花花的石片下,暗藏着江南人的玄机:门头上雕刻的许多象征福禄寿祥的图案,却带着江南安居乐业的气息,含着富贵吉祥的祝福。

逛完屯堡,小娘娘领我们前往屯堡后边天台山。这一路是满目苍翠,古藤盘绕,喀斯特地貌随处可见。在路边还有一株植于明代的古银杏树,几个人才能合抱,从古银杏树边向山上望去,五龙寺原来是建在山项的悬崖上,用石板垫死山的缝隙而建,与山岩石浑然一体,够险的。 拾阶而上,就瞧到有古城墙,是旧有的关卡。来到寺院,一道很古老的山门,山门两铡有石刻对联“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五龙寺风景不错,寺庙本身亦有来头,吴三桂同其师傅曾求佛于此——不过求的是“流芳千古”还是“荣华富贵”就没有听说了。

在山顶我们还发现一个妙处,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天龙屯堡。整个屯堡的建造大势也清晰起来:村寨布局为采点线分割布局,即以寨中央空坝为中心点,向外辐射出纵横交错的巷道,巷道把民居分割成一片一片,构成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整体。在屯堡中我们见到几乎每条石巷尽头都有石门,其用途此时也明白过来,在狭长幽深的巷两端都可供御敌。每条巷既能单独防御又可互相形成整体防御,进入巷中就如进入了迷宫,如果敌人冒然进入,关上巷门,就如同关门打狗一样。

天台山上的寺庙建筑

“源出江淮六百年,耕戍田农;枝发云贵三千里,守望家墒”。这副贵州屯堡门口的对子道出了所有明明屯兵后裔的来历,同时也表明他们从来不曾割舍对祖先舍家戍边精神的自豪。

站在屯堡中高高的碉楼上,环视这用石头建造的特殊军事行营,我们的视线不禁转回到六百多年前的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

那一年,本以归顺明朝被封为梁王的原元朝藩王把匝刺瓦尔密与当地土司势力举兵反判,朱元彰大怒,从南京调集三十万大军前往镇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调北征南”。

三十万正规军浩浩荡荡,如摧枯拉朽,叛军不堪一击,次年,叛乱平定。为了防止元朝残余势力和土司势力再次反叛,朱皇帝采取了“屯田戍边”政策,命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在滇黔古驿道两侧产粮区和关隘广设“屯堡”,“三分操备七分耕种”。为了让将士们安心屯田戍边,明军规定屯田将士可带家眷,成千上万将士及家眷所建立的屯田形式被为“军屯”。这是明朝西南屯田中最早的一种形式。

军屯建立之后,与贵州众多的少数民族土司势力相比较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不能永固江山,于是朱皇帝“调北填南”,把江南一带无土可耕的贫民、无业游民、犯罪的富户尽数迁移入滇黔屯田,由政府按规定分发给土地、种子和农具,种出的谷物除上缴政府的税粮外,剩下的由屯田移民自己分配,这种屯田形式称为“民屯”。

为了给军队搞好后勤工作,“保障供给”,加快商品流通,特别是食盐贸易,朝廷又鼓励商人参加屯田,商人自己募人开荒种植,用所收谷物向政府换取“官盐”用于经商,这种屯田形式就是“商屯”。

朱皇帝命令所有屯田军民加强团结,抵御控制当地少数民族土司势力,保证中央政府政令畅通,加强中央集权。屯田移民“闲时为民,战时为兵”,居住在军事防御功能很强的寨子“屯堡”里。屯兵们在这块大地上留下了历史的遗迹:明朝征南军队在天台山背后的兵器加工场所(本地人呼之为“打铁坑”);烟堆山的明代烽火台残垒;围绕天台山的古城墙;清“威同之乱时”修建有垛口、炮台、瞭望哨的龙眼山屯,至今残垣尚存;在天龙屯堡古镇中,则是巷道纵横交错,遍布于巷道中的深邃抢眼,石拱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这一切无不显示出战争的遗迹,屯堡人武备的思想。

这些屯民,在此一住竟就六百年,从此再不曾回过故乡。由于山高皇帝远,世界似乎将此地遗忘了,而六百年间,外界发生的各种变故,也被重重高山一一过滤。甚至,在明朝灭亡之后,屯兵后代们的新房子都还是修成可以御敌的碉堡样式。

直到今天,他们才陆续与外界有了联系——屯堡中四大姓中沈姓家族被认定是明代巨富沈万三的后代,前段时间,在媒体的帮助下,沈氏后人还前往江南一带寻亲。

我们几个人在弯曲的小巷(当地人称坎)穿来绕去,路上偶遇身穿兰色的长衣大袖,一副明朝江南女子风韵的妇女经过,注目她们在身后摇曵着长长的蕙子,让自己慢慢融入了一个古老的传说。

屯堡妇女是屯堡文化的忠实守护者,小郑娘娘说,她身上的明朝汉装就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出来的,一种已经流传了六百年前的明朝朱元璋老家,安徽凤阳汉族妇女的正统装束“凤阳汉装”:蓝色长衣,衣襟斜开到左掖,袖口宽大,绣有黑色和花色的宽边,腰系黑色围裙,腰后右侧有一长飘的黑色带子;头发盘绕,前发高束,后顶用银饰品装饰,即所说的“三绺头”;耳垂挂银饰品;脚穿黑色布鞋,脚显得较大,有“大脚妹”之称。

一路上我们见到所有的女子服饰基本一样。小郑娘娘告诉我们,识别迎面而来的女子已婚和未婚,只要瞅发式就行了。未婚姑娘往往是长辫过膝,不挽髻。已婚的就要挽髻,插着银制或是玉制的十字。还包有头帕,老年妇女包黑色帕子,中年妇女往往包的是白帕。我趁机跟小女孩开了个玩笑:那你怎么不挽髻?小郑娘娘很认真的告诉我们,那得她姐姐先挽髻了以后,才轮到她。我们不禁大笑起来。

封建社会要求女子缠足?天龙屯堡传统已延续六百年不曾变化,那不是说直到现在这里的女子还是“三寸金莲”?想到这层,不禁瞥眼望小郑娘娘脚上看去——似乎很正常,这才敢开口问她。原来,自古以来,因为妇女屯堡中妇女都必须参加工作农业,因此皆不缠足,从事耕耘。

从山上下来回到屯堡中,越过小溪,从“九道坎”的狭巷中透射出一束淡淡的光亮,巷道只能两人侧肩而过,两边的石头已被摩擦得锃亮,。顺着“九道坎”上行,来到一座简陋的寺庙“三教寺”,门口对联为:信佛信道信儒即信善、思名思利思德不思邪。从该对联即可反映出屯堡人的信仰和道德伦理,对于传统文化兼收并蓄且又宽宏大度的心态。

晚上在屯堡中客栈用餐要说差别,屯堡人招待我们的是正宗屯堡家常菜:辣子豆腐、辣子鸡、糟辣椒炒肉片,他们已经和所有的贵州人一样,可以说是无辣不成菜了。不过据老板说,屯堡人家过大年的时候,家中不许扫地,说是怕把财宝扫走了;五月端午,要吃粽粑,挂菖蒲;生了娃娃,要吃满月酒等等。入乡随俗吃上了辣椒,但祖先从江南一带带过来的传统,在祖籍地也已经渐渐淡化了的民俗,在屯堡却还完整地保存着。

天龙屯堡旅游贴士

吃:屯堡人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从主食中的糍粑、糕粑、包谷耙,到副食中的腊肉、香肠、血豆腐、干盐菜、干豆豆臌、糟辣子等。大概因为祖上行伍的关系,屯堡人擅长制作各式各样的肉类或是豆腐类腌腊制品,如腊肉、香肠、鸡辣椒、血豆腐,而典型的屯堡菜如带皮牛肉褒、屯堡灰鹅、蛋肉卷、腌肉、腐乳黄豆等,与许多南京传统菜肴在口味上非常相似。

住:天龙屯堡内客栈的住宿,标准双人间约150元,三人间140元(价格可面议)。其所在地的平坝县,拥有高、中、低档床位300余个,住宿条件比较好(价格可面议)。

行:从贵阳到天龙屯堡76公里,乘坐贵阳至天台专线(约10元)即:从贵阳乘车到西南加油站8元从西南加油站乘车2元到景区,其间仅需1.5个小时。

购:地戏面具,傩面具、屯堡服饰、蜡染、屯堡银饰、屯堡古酒。

游:天台山伍龙寺、四世同堂、小学学堂、陈列馆、三教寺、六百年前明代建筑九道场、陈蕴瑜将军故居等,地戏演出。天龙屯堡门票30元,人多可议价。

景区周边景点:织金洞、龙宫、黄果树、红枫湖等。如果时间充裕,强烈建议去附近云山屯堡等尚未开发的屯堡一游。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故宫档案揭秘:揭开慈禧寝宫看不见的隐私
下一篇:印度茶客伴着棺材喝热茶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