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走近台北故宫博物院 看一看那些绝世珍宝图

[日期:2008-09-09] 来源:网易   作者: [字体: ]
 

    5 早春图

    据说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现任馆长石守谦最喜欢的一幅画。这幅作品属于设色绢本,长158.3厘米,宽108.1厘米,作者为北宋时期著名的宫廷画师郭熙。

    郭熙是北宋神宗朝的宫廷画师,这幅作於1072年的《早春图》,充分体现他的绘画成就,画上如蒸云般充满动感的山石,以及蟹爪般的枝 ,是主要的特色。画面中央的主山之外,两侧有舟子、渔人、妇人、童子在水边劳动。这是春雪乍融的时节,草木才刚开始发枝,自然界与生民百姓都正开始新年度的生命循环。

    北宋画家对於四季节气与自然律动十分留意,郭熙本人即曾观察四季山水,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 ,冬山惨淡而如睡。」这幅《早春图》表现的正是如笑的春山。不同於范宽迥然三段的严峻构图,却多了一股微妙的气氛,柔和了物象,也统合了全画远近、深浅的空间感,塑造出可游可居的理想山水。

    6 万壑松风图

    此画长188.7厘米,宽139.8厘米,是宋朝另一位著名画家李唐的作品。李唐横跨南北宋两代,是中国画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这幅作品是李唐在北宋画院时期的作品,李唐表现石面质感的用笔称为“斧劈皴”,是其笔法的一大特色。

    李唐(约 1049-1130 後,另一说约 1070-1150 後)於宋徽宗朝任职於画院,靖康之难後南渡到杭州,高宗重建画院後,再度入画院任职。李唐横跨了南北宋两代,是画史上承先启後的人物。

    《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在北宋画院时的作品。图中是粗砺嶙峋的石质山壁,松树林於乱石中拔起,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两侧的溪涧流水沿石而下,观者彷佛可感受到水流的速度与声音。比起范宽、郭熙两位前代的大师,由於主山的比例缩小,且去除了雾气的使用,山水看来格外清晰,亦令观者产生如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气象。

    7 快雪时晴帖

    这是王羲之致朋友的短信,他在一场大雪初晴之时想起了远方的朋友,原帖长23厘米,宽14.8厘米,内容如下: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王羲之的作品已无真迹传世,这是唐代的摹本。乾隆皇帝将此帖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的《伯远帖》同列为三件稀世珍宝,珍藏于他的书房“三希堂”中。另两幅字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书圣」王羲之,以优雅闲逸着称,此帖则是传世作品中笔划最为圆钝的,更富有质内敛的气质。其笔法与结字,几近无懈可击,行气舒缓连贯,给人悠从容的感觉。王羲之的作品今已无真迹传世。这件《快雪时晴帖》与同藏於台北故宫本院的《远宦帖》、《平安何如奉橘帖》,是三件重要的唐代摹本。

    8 国子监刊本《尔雅》


    此刊本由南宋最高学府——国子监刊印,保存完整。国子监自五代开始刊刻经籍,但如今五代与北宋的刊本已不多见。这部南宋时代的《尔雅》是孤本,也是研究五代刻书规模的重要物证。值得一提的是,古书的字体与刊印形式也如艺术品一般有其风格演变的历史。这部《尔雅》的字体端庄有力,版面宽大疏朗,又称为宋刻大字本,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9 藏文大藏经


    藏文佛经的装帧形式不同于汉族人习惯用的佛教经本,而是以经叶、经版和经衣组成。经叶呈长方形,一张张叠成一摞,上下以经版夹住,然后用丝带扎紧,并附上白色哈达,最后以黄绫经衣包裹,成为完整的一函经箧。这种经本形式源自印度,为西藏佛教沿用,称为“梵夹装”。此为清朝的收藏,泥金写本藏文甘珠尔经的经叶,正反两面均以金泥正楷书写,每函300~500叶不等,经叶依次序叠放后,边缘即呈现金泥彩绘的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吉祥结等8种图案。

    10 帝鉴图说


    这是张居正为当时年仅10岁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所编的教科书,每段故事先录一段简短的史传记载,再翻译成当时通行的白话文,于文末提醒为政之方,通俗易懂。“台北故宫”所藏《帝鉴图说》共两册,是清代内府的图绘写本,色彩鲜艳,制作精美。依制作人员的年代判断,应该完成于咸丰十一年(1861)之后。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近2000件奥运物资今起在京开拍 不单件拍卖
下一篇:敦煌博物馆铜镜被盗案警方悬赏2万征集线索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