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光邮票
1669年,德国人波兰特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在黑暗中能发“冷光”的物质——磷。磷在灯光照射下,能够闪光,再加入各种不同的原料,便能发出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等各种颜色的光。熄灯后,仍能继续发光的现象在光学上被称为“余辉”。后人做了大量实验,发现磷光油墨具有隐蔽性强、成本低、实施简单的特性,用于印制邮票,能把隐与显、亮与暗巧妙地结合起来。
英国邮政部门于1959年,率先利用磷光的特性,将磷光条印在邮票上,当印有磷光条邮票的信件进入电子自动理信机后,由于受到装在机器内紫外灯的激发,便发出磷光光辉光学探测仪器会根据磷光条数量的多少,进行识别,随即控制机器设备,把杂乱倒、放反放倒的信件分理整齐,将文字地址方向一致,然后将信件分为本市、外埠、航空等,自动定位盖销邮票,并分别送到相关的信格中去,因此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这在当时的确是一大发明创造。此后又有不少国家效仿这一先进技术,进行信件自动化分拣和盖销。
磷光邮票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使用磷光纸来印制邮票,一种是在邮票上加印磷光条杠。 磷光纸(Phosphorescentpaper)是在原纸上涂刷一层粉状的磷光颜料而成的加工纸,磷光颜料由硫化锌、硫化钙、硫化钡和硫化锶或稀土氧化物以及少量的助溶剂、活化剂等配合而成。用涂有磷光颜料的纸张来印制邮票,其磷光部分经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后能激发发光,并可留有较长时间的余辉,发光的强度和色彩随加入的磷光剂不同而异。
一些国家如黎巴嫩、墨西哥等发行的邮票有的在普通光下也能发光,在紫外线光照下不仅能发光而且有余辉,这应是使用了磷光纸。
我国发行的磷光邮票采用了在印制好的邮票上再加印磷光条杠的方法。1980年首先发行T49“邮政运输”特种邮票,全套4枚,2分为水路邮运,主图为“鸿雁一号”邮政运输船;4分为汽车邮运,主图为邮政汽车;8分为火车邮运,主图为挂附在客运火车后面的邮政车厢;10分为舫空邮运,主图为中国民航的三叉戟大型客机。这4枚邮票上分别印有1条、2条、4条、5条磷光条杠。当时邮电部规定磷光粉印刷磷光条杠为本市〔面值4分)印刷2条,夕埠(面值8分)印刷4条,航空(面值10分)印刷5条,另外还有面值2分的邮票印刷1条条杠,作为与其他面值邮票搭佤使用。1982年再度在普22“祖国风光”分、8分、10分的普通邮票上加印相应的磷光条杠发行,并编为“普22”甲(磷光)。而美国的磷光邮票是利用发光颜色的不同区分面值,发红色磷光做航空邮票用,发绿色磷光作普通邮票使用。英国则是在邮票表面上印上一条或两条条杠来区别一类或二类信函。
发行磷光邮票多为自动化分拣使用,而我国只是试验性印制,并未在实际中为自动化分拣使用。世界上发行磷光邮票的国家不少,如法国、端土、比利时、马来西亚、新加坡、黎巴嫩、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等。磷光大多为黄色或黄绿色、英国磷光邮票发蓝紫色光,美国磷光邮票一种发红色光一种发绿色光,而我国发行的大多数磷光邮票发蓝绿色光,只有“海南风光”那枚的磷光条呈粉红色。我国的磷光邮票印制时是把磷光粉制成影写版油墨,采用照相凹版印刷,磷光条杠就印在邮票图案表面最上面一层。
印制的磷光邮票,在正常的贮存保管条件下,三至五年内发光亮度不会衰减,但时间长了,或者受酸碱环境影响,或受紫外光曝晒,就会使发光晶体破坏,亮度衰减,甚至不再有明显发光。
利用磷光余辉长的特性,有的国家印制的磷光邮票非常有特色,如澳大利亚于1995年和1997年分别发行的“海底世界”、“夜行动物”小型张,在紫外灯下能清晰显现出在深海中各种游鱼、珊瑚、蜘蛛及丝网、夜行动物的眼睛等,余辉长达20秒以上,令人赞叹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