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和功利,使邮市失去了往日的率真。邮人收集什么?首先考虑的是,是否有升值潜力?收藏价值被狭隘地理解,淘尽黄沙始到金的快感已很少有人愿去体验。
邮市现在三不集。
一是信销邮票不集。就是使用过、被销过戳记的J、T邮票在邮市上没有市场,收集的人不是绝无仅有,而是现在还在苦苦寻觅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一些资深的集邮者,喜欢新旧兼备;初入邮门的学生没有多少经济来源,只能以信销票为主。除此以外,就很难觅到集信销票的知音。集信销票,耗费很多休闲时间,一套邮票,如有一、两枚不常用面值的邮票,很难一下配齐,且升值能力远弱于新邮。“劳而无功”的事,有几人能持久?集新邮,最麻烦的不过是去办一张预订卡,按时取票,悉数入册,省时省力,但收集的情趣也遗失殆尽。
二是外邮不集。过去收集外邮和信销票,都是传统的集邮内容,现在邮市上除了花纸头,品位稍高一点的外邮已少见踪影。邮商不愿经营,卖不出货去,赚不进钱来,集外邮的人锐减,主要原因是现阶段中国集邮者的水平还不高,不识洋文,不谙外事;外邮浩瀚,难以成集;外邮用处不大,用外邮来组集参展的人毕竟有限。不能增值,集有何用?这是当前邮人对外邮认识的起初心态。
三是首日封不集,80年代初期,首日封一度“洛阳纸贵”,以后逐渐衰落,在邮市上,首日封落到只值邮票本身价钱三分之一的窘境。首日封的制作成本、发售价格都要高于邮票本身,由于首日封的商业味浓,只销印而未经邮局实际寄递的首日封又不能参展,削弱了集邮者惧首日封的兴趣。加上首日封只在一些大城市预订,中小城市集邮很难系统收集,使收集首日封的队伍难于展扩。
首日封是有收藏价值的,首日封上有与新邮票相关的图案,盖销有关的纪念邮戳,背面有新邮的发行背景介绍,对集邮者欣赏邮票,了解该套邮票的发行意义或人事研究、增长知识都大有益处。当然,收集信销票和外邮对集邮也很有好处:一可以培养人的毅力和耐性;二可以提高集邮的情趣;三可以丰富集邮的内容等。
如果邮市三不集的局面不改变,说明中国的集邮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沼泽将难以自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