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邮政局于2008年7月31日发行《世界遗产》通用邮票一套8枚、同时推出同题的邮资标签。这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后发行的第2辑通用邮票和邮资标签,其中邮资标签的图案是“旧城墙遗址”。
仔细观察邮资标签的图案,可以看到在其右侧的城墙门洞前,有一个烟雾缭绕的香炉,而旁边的一座中式建筑则被竖排的“中国澳门”和“历史遗产”等字迹遮盖,只露出飞翘的部分屋顶。澳门邮政局为此制作的极限明信片向我们展示了这座建筑的局部形象,而其首日封图案则描绘了从城墙背面通过门洞所看到的此建筑的另一半,要想一窥它的全貌,只有来看笔者在现场所拍的照片了。这座在邮品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建筑到底是什么呢?原来它就是位于澳门著名景点“大三巴牌坊”右后侧的哪咤庙。
提起哪吒,看过《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读者一定记得这个形象:手提火尖枪,脚踏风火轮,臂套乾坤圈,腰围红色混天绫,背负豹皮囊,囊中还有金砖一块。哪咤最早起源于印度佛教神系,是北方的守护神皮沙王五子之一。他为父亲手持铁塔,降伏妖魔。到了佛教盛行的唐代,有关哪咤的故事开始传入中原,并成为日后民间通俗小说及故事中的主角,得以广泛流传。宋代笔记志怪小说集《夷坚志》已将哪咤称为神将。在《封神榜》中,哪咤为陈塘总兵李靖的三子,他师父在他死后收其魂瑰,用莲花化身,并赐他风火飞轮及长矛下山辅助武王伐纣,降妖除魔,后被玉帝封为三十六天将第一总领使,水镇天门。此后,哪咤的故事更与道教相结合,被尊为道教的护法神,并最终成为民间供奉的神祗。
澳门的这座哪咤庙创建于1888年,改建于1901年,曾于1995年和2000年进行两次维修。此庙长8.4米,宽4.51米,为两进式建筑,但中间无天井,在传统庙宇建筑形制中较为罕见。庙内供奉多尊形态各异的哪咤神像,首进屋檐下悬挂着红底黑字的“保民是赖”匾额,门前石柱上刻有楹联:“吾神原直道敢生多事惑斯民,何者是前身漫向太虚寻故我”。2005年,此庙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有关大三巴哪咤庙的创建,民间有一种传说:当年大三巴地区疫情惨重,人人苦无对策,只能祈求神灵庇佑。当时有善信梦见一孩童脚踏风火轮,从天而降,向对面山上的溪水施法,并让该善信通知邻里取此水饮用。众人照办,果然疫病痊愈,便建哪咤庙以奉祀。
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是澳门的哪咤宝诞日,人们举行多项盛大庆祝活动,包括哪咤圣像巡游、贺诞粤剧表演、抢炮等。此外,每年春节前后,周围的街坊们会聚在哪咤庙前吃盆菜,祈求来年身体健康。
哪吒庙在邮资标签上并非“主角”,但经过挖掘后,仍可作为相关专题的有效邮品,这也正是集邮的趣味所在。读者到澳门游览大三巴牌坊时,不要错过去探访这座不同寻常的哪吒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