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现在的集邮展览越来越多,猛一看,似乎现在的集邮形势很火;但是真正到了展览的展场,就会发现几乎没有多少普通观众。而许多集邮者到现场的目的,基本是看有没有紧俏商品出售,有了就买,买了就走。结果,展览很寂寞。
出现如此冷的局面,最简单的原因就是:一般人看不懂集邮展览,只有高水平的集邮者,或者说是专门搞某专业题材的集邮者才能看懂。为什么体育运动风靡全球,家喻户晓?不仅因为它可以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它的比赛规则和内容人人都能看懂。但是集邮展览不行,它比较专,甚至专得集邮者都看不懂。所以,集邮展览要吸引观众,最重要的就是要吸引观众的眼球。那么拿什么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呢?很简单:让大家都能看懂。
现在的集邮评审,基本可以说是照本宣科,规则是什么,就按条条框框套,真有些闭门造车的意思。比如外观制作呀,珍稀程度呀,而最重要的故事性、科普性、解说性、知识性、文化性等,却被放置起来了。现在去看展览,除了被人提醒哪个是最珍贵的集邮品,一般人就看个热闹外,别的再看也觉得没有意思,感觉就是一种画片展而已。展览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看不懂了。
时代在前进,规则需要改革创新,要与时代同步。最重要的是,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如果把集邮作为一种文化艺术,那么它就必须来自生活中,又要高于生活,这样一来才有生存的土壤。
集邮评审应该为展览能吸引人而负责。评审员必须要有综合知识,不光用规则套,更重要的是对作品的内容要研究、了解,要严格审核,展出的作品要让群众看懂,要有内容,有意义,而不是光让评审员能看懂。必要时,完全可以聘请社会评审员,让稍懂集邮,或不懂集邮的人来看,看出门道,看出精彩,那才是最好的。
还有一种现象,对集邮来说是一种颠覆。本来,现在参加展览的多是老年集邮者,中年人不多,这应该符合实际。因为集邮需要闲、钱、识。但是我们在片面强调青少年集邮时,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他们可以参与,但是时问和精力都有限,而且他们缺乏闲、钱、识等最基本的要素,但是目前暴露的现象却是比较繁荣,而且参加展览也多。实际是什么呢?连参展者自己也说:孙子的展览是爷爷的作品。试想,一个几岁甚至十几岁的小孩,能做出多好的东西,即使有个别现象,也不能就说是繁荣呀。越俎代庖的现象在青少年集邮展览中比较普遍。只要一看作品的口气,就知道是大人的作品。这种现象要不得,它只会毁了集邮。
集邮展览的目的不是为了得高奖,即使你拿了金牌,说给别人,谁又懂呢?它不是体育比赛。展览的目的就是娱乐、普及、提高、丰富生活内容。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集邮展览必须要达到。这样一来才有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