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周年百姓档案:月薪70元买60元邮票/图
2008年07月16日 11:00:33 | 来源:东南早报 |
翻看邮集是老李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
□早报记者陈武亮 文/图
身处时代变革中的你我,正切身感受着生活的巨变。正值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我们推出专栏记录那些见证变革的人和事。征集与讲述热线:22505555
“这邮票都快三十年了,一时都找不到了。”李先生指着邮册上一张1980年版的猴年生肖票说,“当时我花了一个月工资才买到这一张,怎么就找不着了呢。”
敬仰孙中山而集邮
李先生是越南归侨,在越南长大,1949年他17岁时才与父亲归国。李先生住的地方叫堤岸,是一个很大的华人聚居区域。李先生念初中时,市面上经常有一些邮票出售,一些邮票上有孙中山的头像。
“我从小就很敬仰孙中山先生,看到邮票上有孙中山先生的图像,我就把邮票买了下来。”邮票买得多了,李先生就对集邮产生了兴趣,开始收集邮票。
改革开放以前,李先生与亲友间的通信少,收集的邮票也非常少。1978年后,李先生开始与国外的亲人重新取得联系,与亲人和朋友间的通信逐渐多了起来,李先生的邮票也渐渐多了起来。他的老伴说,经常看见丈夫猫在屋子里“又是剪又是洗,忙得很”。
后来邮票越集越多,李先生为存放这些邮票伤透了脑筋。1989年前,他们住在金鱼巷一间小平房里。五六口人挤在只有18平方米的屋子里,转身都很困难。“那时屋子矮,地面很潮湿,邮票又最怕潮湿”。
为了存放这些邮票,李先生想了很多方法,用塑料袋包,用纸盒装。最后他在本已低矮的屋顶上拉了几根铁丝,在铁丝上搭上木板,然后将邮票放在木板上才算放心。为防止邮票受潮,每过一段时间他还要帮邮票“翻身”。
月薪70元却买张60元邮票
上世纪80年代,李先生集邮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邮局购买。他是邮局的老熟人,邮局里来了什么新邮票就会通知他。
大概是在1987年,李先生在邮局里看到1980年版的猴年生肖邮票,60元一张。“那时我工资才70元多一点,只够买一张邮票。”李先生咬着牙只买了一张,“我当时想多买,可惜没有钱啊。”
李先生说,1989年前集邮爱好者基本上没有交流。“后来在泉州举行了一次全国集邮展,让我开阔了眼界。”他说,以前他看到喜欢的邮票就收,“后来才知道集邮应该有一个主题。”从1989年9月开始,他将邮票收集的主题确定为“华侨”,集邮才开始走上“正道”。
为了给邮票配写说明资料,他到处查询。1995年前,有关华侨的资料非常匮乏,经过10年多的搜集整理,李先生终于在2000完成了“华侨”这个题材的集邮,还跑去参加福建省职工集邮展,获得了铜奖。
2000年后,李先生停止集邮,他有了新的目标——将集邮的经历和在越南的经历写一本书。现在李先生会用电脑上网查资料了,“查资料很方便,不用跑到外地去买书了”。
编后:邮票虽小,却承载着很多故事。天天把玩这些小小的邮票,如同天天与过去对话。跟着改革的步伐,邮票涉及的题材也越来越广,欢迎大家把集邮的悲与喜说出来与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