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一枚邮票背后的赈灾故事

[日期:2008-07-13] 来源:烟台晚报   作者: [字体: ]
日期: 2008-07-13  来源: 烟台晚报  
  日前,龙口市民田晓东向记者展示了一枚88年前的附捐邮票,该邮票真实地记录了当年黄河严重水患,人民遭受涂炭的历史,也反映了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到黑龙江边务农经商的社会状况。

  田晓东说,5月20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附捐邮票,得到了全国邮迷争相抢购以献爱心。附捐邮票又称福利邮票、慈善邮票,即为福利、健康、赈灾、慈善等事业筹款而在邮资以外另加附捐金额的邮票。1919年,我国发行首套附捐邮票,如今比较少见,当年的实寄封片就更为稀少。田晓东就收藏了一件民国十年(1921年)使用的首套附捐邮票实寄封。

  这件首套“附收赈捐”邮票实寄封,是民国十年(1921年)由黑河寄至黄县北马镇的。虽已年久,但封品保存完好,为当时盛行的中式红条双层纸封,封幅较大,为88×180毫米。收信名址为“山东黄邑城西北马镇交玉露居宝号祈转林家村林春吉平安家信”。左上角注有“第一号贺柬”,说明内装贺年柬片。左下角发信址处署“由黑河缄”。封背中部贴有一枚红色三分附收赈捐邮票,销盖较淡的英汉腰框式“黑河十年一月二十二日”日戳。右上角有欠清的黄县中转戳,右下方则有一枚清晰的英汉腰框式“十年二月二日北马”日戳。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政权更迭,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连年内战,河防水利年久失修,造成了1919年夏秋期间的黄河大水灾,河堤决口,洪水泛滥。冀、鲁、豫三省大片地区受灾,灾民遍野,无家可归。为了赈灾济民,当时的中华邮政总局发行了第一套附捐邮票,开创了中国邮票的一个新品种。时间仓促,来不及设计印刷新邮票,便采取了用旧邮票加字改值的办法制作附捐邮票。由于种种原因,“附收赈捐”邮票延至水灾后的1920年12月1日发行,由北京财政部印刷局于北京一版帆船邮票上进行加盖,全套3枚,其有效新邮资面值分别为1分、3分、5分,每枚邮票用于赈灾附捐1分。共计加盖1670万枚,可得赈灾款16.70万元。YMG记者 何晓波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齐齐哈尔奥运火炬手将亮相邮票
下一篇:邮展“开”进了百货商场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