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1 | 来源: 发展论坛 |
『新闻背景』 截至7月9日21时,空降上海的逾4万张纪念钞几乎被抢兑一空。为能兑换到这张极有意义的奥运纪念钞,一些市民从8日夜间开始排队,由于不知哪些银行网点可以兑换、何时兑换、如何兑换,许多人只能在烈日下“扫银行”碰运气,多数人未能如愿。这也使得不少市民质疑此次奥运纪念钞发行透明度。网友们也对这种现象表示疑问:一张面值只有10元的纪念钞,何以会如此“洛阳纸贵”,甚至到“一票难求”的地步? 请进来谈谈>>>
7月7日,工作人员在中国人民银行总部展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钞的正面。
600万奥运纪念钞缘何“一票难求”?
世界名画123: 这次奥运在我家,必将给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镌刻下隽永的印记,而恰逢其时的纪念钞给了我们一个用以表达情绪的符号,这是中国人对北京奥运的爱屋及乌,更是一种无法散去的爱国情结。这种热情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但仅仅发售600万张纪念钞似乎无法让全体国人实现共享,另外银行所提供的兑换服务似乎也并不尽人意。
七十三毛*淘淘气气:较少的发行量、广阔的市场需求、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能,使奥运纪念钞成为弥足珍贵的稀缺品。这不明摆着让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收藏市场去淘得这一纪念钞吗?于是大家挤破中行的门也就不奇怪了,毕竟“厂家直销”的价格要诱人得多,更何况有人倚着某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职位优势还能“批发零售”,趁着边际效应最大时,大把地往钱包里装。
野有蔓草:相关机构低估了民众的兑换热情,决策缺乏理性和预见性:未对银行内部员工作出刚性规定,使纪念钞的流向成疑;未严格规定凭身份证“一证一票”,使投机有了空间。他们似乎并不在意奥运门票订购网站瘫痪的前车之鉴,事实上,奥运纪念钞的发行完全可以借鉴“先预定后兑换”的发行机制,而不是如此这般一哄而上,既浪费了很多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又给部分人获取暴利的机会。
笑利:在收藏热潮的背后,总有着一种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推动力。很多人一讲到收藏,焦点大都放在大幅升值甚至一夜暴富上,把收藏品的经济价值和升值空间当作一种收藏追求,从而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收藏心态。在这次兑换热潮中抱此念想的人恐怕不是少数,无效需求充斥其中,劣币驱逐良币,让很多真心收藏人抱憾而去。
威廉詹姆斯:奥运纪念钞“一票难求”,不少人为了它削尖了脑袋也没有得偿所愿,别让排队兑换纪念钞的经历成了人们的一种“纪念”,用来唤起北京奥运的回忆。
僧多粥少,奥运纪念钞能不能多发行些
最好不过:供求失衡是出现“一票难求”的经济学原因,希望相关方面扩大发行,满足市场需求,因为只有增加发行,才有可能祛除潜规则。而且,对本届奥运会的热爱举国皆然,既如此,为何要让少数人独享“福利”呢?
杀鸡给驴看:当务之急,银行方面应增加信息发布的渠道,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打开密不透风的黑匣子,让信息及时流通,能让市民少走冤枉路;同时也应增加兑换的透明度,尽最大的能力满足市民收藏奥运纪念钞的心愿。
科比是MVP:没有买到“一手”纪念钞的人,不要盲目从别人手上高价接货。因为买别人转让的纪念钞,基本属投资行为,而投资是讲究成本的,短时间被炒高的价格带有泡沫成分,还是应该理性投资,不要盲目炒作,切忌短期追高,以防高位“套牢”。
华声精英:限量发行奥运纪念钞在当下是否有流动性上的考量?答案是否定的,纪念钞虽是等值流通,但谁也不会当普通的钞票用,这点投放的增量,与货币流通的实际需要无关,因此不妨增加用于纪念钞发行的份额,让奥运钞真正流通到民众手中。至于在“二级市场”是否会有过度的投机行为,则需要依靠相关监管机制来摒除恶意炒作,需要收藏者提高鉴别力来避免上当和助推行情过热。
艾宾浩斯:客观地说,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也是第一次发行奥运纪念钞,并没有太多成熟和成功的经验用以复制。600万奥运纪念钞“试水”市场惹起一片“惊澜”,相关方面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举一反三、查漏补缺恐怕应立即写入笔记本,尤其是奥运会召开前后的各项工作,一定要多思考、多调查、多论证,全面考虑问题,工作精益求精,争取把北京奥运会办成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都满意的盛会,不留下任何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