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云林书童
安徽的世界遗产极限片欣赏
二○○八年六月十四日,即六月里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http://xx007.com/
一九八七年至二○○六年七月,中国已经先后申报通过了三十三项世界遗产项目,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的名胜。为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二○○六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http://xx007.com/
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在第十七次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http://xx007.com/(以下简称《公约》)。一九七六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加入《公约》,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九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http://xx007.com/
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http://xx007.com/“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将成为世界级的名胜,可接受“世界遗产基金”提供的援助,能够得到世界的关注与保护,提高知名度,并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http://xx007.com/
二○○二年六月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决定,今后审批世界遗产的条件将更加严格,一个国家一次只能提出一处申请,尚没有世界遗产景点的国家将享有优先权。 http://xx007.com/
一九九○年十二月安徽黄山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ttp://xx007.com/
黄山古名黟山,唐代时,传说古代轩辕黄帝曾在这里修真炼丹,得道升天,于是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由唐玄宗亲自下令,改名为黄山。http://xx007.com/
黄山雄踞风景秀丽的安徽南部,是我国最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之一。风景区内重峦叠嶂、争奇献秀,有千米以上高峰77座。http://xx007.com/三十六大峰,巍峨峻峭;三十六小峰,峥嵘秀丽。这里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无愧“人间仙境”之美誉、“天开图画”之誉称。http://xx007.com/
黄山以伟奇幻险而著称。古人评为“具有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秀”,http://xx007.com/“集天下奇景于一体”。难怪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罢黄山后,发出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叹。http://xx007.com/
黄山以奇松、巧石、云海、温泉“四绝”名冠天下,遍布峰壑的黄山松尤其独领风骚,百龄以上的古松数以万计,http://xx007.com/著名的有迎客松、送客松、卧龙松等。黄山巧石有名可指的也有一百二十多处,著名的石景有金鸡叫天门、松鼠跳天都、猴子观海等。http://xx007.com/黄山云海奇观堪称一绝,黄山温泉,水质清纯,可饮可浴。黄山也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园,名花古木、珍禽异兽,种类繁多。http://xx007.com/
黄山以博大的情怀,将各历史时期、各社会阶层的各种文化意识和行为熔为一体,在其自然景物与环境之间,形成了特定的黄山文化,是中国著名山水画派发祥地。黄山的历史文化沉积丰厚,历代遗留的寺庙、亭阁、盘道、古桥和摩崖石刻散布在名峰秀水之间,增添了不少古雅意趣。黄山脚下的歙县、屯溪等地古迹繁多,尤以明代徽派古典建筑艺术著称于世。http://xx007.com/
黄山在一九八二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黄山与黄河、长江、长城齐名,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象征。一九九○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受世界保护的人类自然遗产目录,现已成为全人类的瑰宝。http://xx007.com/
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二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ttp://xx007.com/
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http://xx007.com/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http://xx007.com/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一百四十余幢。民间故宫“承志堂”富丽堂皇,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http://xx007.com/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http://xx007.com/
西递座落于黄山南麓,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http://xx007.com/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http://xx007.com/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http://xx007.com/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http://xx007.com/
该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http://xx007.com/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建造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http://xx007.com/村中另一建于清康熙三十年的古宅“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http://xx007.com/“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http://xx007.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