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福”字古钱

[日期:2008-05-25] 来源:  作者: [字体: ]
   来源: 常州日报    
    福文化,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古人对福的理解为“洪福,洪福谓之福鼎,又称鸿福,洪福可与天齐”,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生活所追求的一种安平富乐的心态,故人们赋予“福”字很多表现形式。如用“福”字作招牌、商标、人名、地名等等,而用于钱币的装饰纹更是美不胜收。 

  “福”字古钱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正式流通的钱币;一类是花钱,即古钱币中的吉祥钱、厌胜钱、吉语钱等,但它不是正式流通钱币。 

  流通古币中使用带“福”字的货币,目前所知最早的是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铸造的“天福元宝”铜钱,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五代十国后唐末年,石敬瑭投靠契丹,献中原16州,拜小他12岁的契丹王为义父,娶契丹贵族女为妻。契丹帮他夺得后唐江山,做了儿皇帝,立国为晋(史称后晋),称“高祖”。他认为自己得天下是上天赐福,于是取国号为“天福”,下旨铸造“天福元宝”铜钱。公元1053年,先投宋后降辽、摇摇欲坠的西夏政权,为祈祷改变危机,福至降临,铸造了西夏钱文的“福宝”钱。这两种“福”字钱均因其朝代生存时间很短,故而留存下来的极少。 

  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诏告天下佛寺,以销毁铜像、钟磬等所得到的铜材铸造“开元通宝”钱。扬州节度使李绅率先铸造进呈一种背面铸有“昌”字的“开元通宝”钱,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扬州的做法,铸造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钱。因铸造于唐代会昌年间,故后世通称之为“会昌开元”钱。这种钱的背文共有23种,其中一种即为“福”字。会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病卒,宣宗即位后,下令用毁佛像所铸之钱复铸佛像,“会昌开元”钱便停止铸造。“会昌开元”铸造时间短,前后不及两年,铸造数量少,加之民间多信佛,纷纷乐捐铜钱铸佛,因而会昌开元背“福”字钱传世极罕。 

  清顺治年间,随着五次改制产生了五种形式的铜钱——顺治通宝,史称“顺治五式”,从而确立了清代的货币体系。顺治六年(1649年)福建省局提准开铸顺治通宝背“福”字钱。现仅发现有穿上“福”钱,《古泉大全》记载的穿右“福”钱未见实物。另外顺治十七年(1660年)福建省局被提准改铸顺治背满汉文“福”新钱,其背文由本省满文局称和汉文局称组成,但史书《皇朝通典》、《制钱通考》均载未见实物。 

  而在历代花钱中,“福”字钱占了很大的比重,如“福寿双全”、“福寿康宁”、“福寿长春”、“福寿齐天”、“福禄寿喜”等等,约有150余种。这种“福”字钱质地大多用铜铸成,但也有少数用金、银、铝金属铸成,形制以方孔圆形为主,刻有不同风格的花纹、图案、文字,铸造工艺多样,通常都非常精美。 

  无论是官铸的流通钱币,还是民间祈福避邪而铸造的花钱,皆因有“福”字,一直为收藏者所钟爱。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10元购得宋代民窑瓷器 一市民“鉴宝”结果十分意外
下一篇:楚天鉴宝大会选出十佳美玉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