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第一套附捐邮票
1920年黄河决口,为赈济沿岸的灾民,旧中华邮政于当年12月1日发行了我国第一套附捐邮票——《附收赈捐》邮票3枚。全套邮票是利用先前发行的帆船图普通邮票中的2分、4分、6分票统一加盖“附收赈捐壹分”字样;同时还依次加盖“壹分”、“叁分”、“伍分”字样,这样与“附收赈捐壹分”加起来正好仍是邮票的原印面值。此举不仅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附捐邮票样式,还表明邮政当局实际是拿出自己的一部分业务收入以购邮者的名义作为附捐,没有强制增加公众的负担。
从20世纪30年代起,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我国,致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中国民众被迫颠沛流离。当时的国民政府于1939年指令交通部转饬邮政总局,筹印一组《赈济难民》特种邮票,按照面值附收赈捐款一倍,汇缴政府作为救济之用。随后,就是这中国第一套专印附捐邮票的诞生,竟和它表现的主题一样,可谓多灾多难:根据数十年后出现的印制样票显示,邮政总局主管所签署的《赈济难民》邮票委托纽约美国钞票公司的最初付印时间为1941年11月4日。印成交货自美国装船发往印度加尔各答,继而准备再航空转运中国,孰料海运途中船只被日军飞机炸毁,邮票损失了大部分,只能请厂方利用原版模补印。待邮票补齐已经到了1944年下半年,邮票上原印面值已与彼时邮政业务资例严重不符,故而由重庆中央印刷厂用凸版在主图下端划掉原印面值的同时,以极小的黑色楷字及阿拉伯数字加印邮资面值及附捐面值,于1944年10月10日开始发行,好端端的专印邮票,不及面世便成了加字邮票。全套6枚邮票主图统一为描绘难民一家六口逃亡的“灾黎图”,原票面值+附捐值,刷色为绿、红棕、橄绿、橘红、蓝、紫6种颜色。
为响应当时的国民政府积极倡导防治结核病(以往中国大部分地区及现时港澳台地区习称“痨病”),旧中华邮政1948年7月5日发行《资助防痨》附捐邮票一套有齿及无齿各3枚。邮票图案统一以万里长城为主图,突出了烽火台的造型,比喻有备无患。这是迄今中国唯一一套无齿孔附捐邮票,首次在中国邮资凭证上出现具体疾病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