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漫谈《北平风景图银圆邮票》

[日期:2008-05-17]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毕晓光 [字体: ]

    510日,国家邮政局将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颐和园为题,选取园中七处著名景点,发行6枚邮票和1枚小型张。由此,不禁使我想起中华邮政1949714日发行的《北平风景图银圆邮票》。这套邮票的主题便是皇家园林颐和园的风景,其中第一枚为佛香阁,第二枚为铜牛。尽管天坛的祈年殿早在19231010日就出现在《宪法纪念邮票》上,但它却不是风景邮票。我国首套风景邮票这把交椅,非《北平风景图银圆邮票》莫属。   

 

我国发行风景邮票的动议,最早可追溯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之时。   

 

1896320日国家邮政正式创办,此后邮票的选题、设计和印制,都比海关试办邮政时期有了质的进步。但令人遗憾的是,密布在广袤中华大地上众多的文化古迹和自然风景,却未进如入邮票发行决策者的视线。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邮票发行主管部门筹划发行还都纪念邮票时,才有人向交通部提出意见:建议以陪都重庆及首都南京的风景名胜为还都纪念邮票的图案使用。而此时距国家邮政创办,已过去半个世纪了。   

 

当年,做为邮票发行主管部门的交通部邮电司获此建议后,认为“颇有见地”。负责具体操作的邮政总局也表示赞同,并在19451217日令江苏邮政管理局,立即着手在南京市内各照相馆和报馆,征集有关国民政府、栖霞上、燕子矶等风景照片。后来,这些征集来的照片未被还都纪念邮票采用,却做为以后发行风景邮票的素材,保存起来。   

 

194720月,新近成立的邮票图案审查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讨论了发行风景邮票的问题,初步议定北平风景邮票应采用北海、玉泉山、颐和园和天坛照片为图案。不过,这次会议的决议在会后并未得到落实,直至次年825日召开的集邮小组例会,才又将风景邮票如何选图印行等问题,重新进行了讨论。最后议定:选用颐和园万寿山、铜牛、长春桥和石舫四个景点的照片为图案,发行北平风景邮票。但在1014日举行的集邮小组例会上,只有佛香阁和铜牛两张照片,通过了最终的审查。会后,邮政总局将设计好的邮票图稿,交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采用雕刻版印刷。   

 

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印妥的邮票既没有面值,也未凿齿孔。原来,在国民党统治的末期,社会经济已完全崩溃了。邮票既设的面值,根本就追不上物价的上涨。不论怎样调资、加盖,也无法应付邮资一天天狂涨的混乱局面。没有办法,索性就不印面值了,以便随着物价的波动,临时定值出售。到了19494月底,中华邮政又无奈地宣布:实行以银圆为本位的邮政资费标准。《北平风景图银圆邮票》就是在此情况下,再交由广州南京印务局加印银圆面值并打上点线齿的。   

 

《北平风景图银圆邮票》的全张是100枚,第一枚的主图为淡棕色的佛香阁,在顶部分两行加印有绿色“邮资壹角伍分15”字样,其规格为22X29毫米。第二枚的主图为淡绿色的铜牛和十七孔桥,在右上角分两行加印有红色“邮资肆角40”字样,其规格为30x23毫米。此套邮票有漏齿和移位变体票存世,第二枚还有误盖为“邮肆资角”变体票,都不鲜见。   

 

《北平风景图银圆邮票》发行于1949714日,此时的国民党政府已由南京迁至广州,偏居岭南一隅,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如此一来,这套号称我国首套风景邮票的《北平风景图银圆邮票》,行用范围就极其有限了。特别是在它的主图原地北平,更是不可能使用过,这点敬请同好注意。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火炬接力境内传递纪念章上的“美丽水滴”
下一篇:清·王铎《行书论书条幅》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