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圃殊不俗,翠蕤敷玉房,秋风不敢吹,谓是天上香。烟迷金钱梦,露醉木蕖妆,同时不同调,晓月照低昂。’南宋诗人陈与义的这首诗,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和它的名字一样美丽的曼陀罗花。
曼陀罗花的名字是根据梵语音译而来,它的意思是“悦意花”。曼陀罗,亦称“凤茄儿”,茄科,一年生有毒草木,茎直立,常二歧状分枝。叶互生,卵圆形,边缘呈不规则波状分裂。夏秋开花,花冠漏斗形,白色,单生叶腋或枝叉间。曼陀罗花又称“凤茄花”,“洋金花”,性温,味辛,入药有平喘,止痛之功能,主治咳逆气喘、胃痛等症。它原产于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以浙江为主的东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排水性能好的山坡草地上。
据《法华经》载:“佛说法时,天降曼陀罗雨。自此,曼陀罗花便被套上一道神秘而玄妙的光环,成为脱离苦海、消灾吉祥之物的象征。在现实生活中,曼陀罗花的麻醉功能更为神秘。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日:“八有采此花,七有采火麻于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炙,宜先服此,则不觉其苦也。”北宋末年,晃盖、宋江等梁山好汉们利用曼陀罗花的麻醉药性,制成了“蒙汗药”。“智取生辰纲”(T123M)、“梁山泊戴宗传假信”(T1674-1)等,为其聚义抗暴屡建奇功。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已发明了“麻醉药”,并将应用于临床实验。三国时期的华陀,在“迷酒’的基础上,又研制出了用于外科手术用的麻醉汤剂,叫“麻沸汤”,也叫“麻沸散”。并迅速地应用于临床手术中。手术前,首先让病人口服“麻沸散”,待病人全身麻醉后,他再为病人进行剖腹剖肠手术。南宋义乌令周密(浙江昊兴人)在《癸辛杂识》中云:“以少许磨酒饮,即通身麻痹而死,加以九斧亦不知,至三日,则以少药投之即活,御药园中亦储之。昔华佗能刽肠涤胃,岂不有此等药。”
我国学者在对“迷酒”、“麻沸散”等麻醉药进行大量研究、分析后,最终揭开了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原来,这些麻醉药的主要成分就是曼陀罗花。
新中国成立后,研究采用曼陀罗花为主的中药麻醉剂获得成功。其基本处方是曼陀罗、生草乌、生川芎、当归。给药途径分口服,灌汤、肌肉注射、静脉点滴、穴位注射及耳根非穴位麻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