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04 蓝天蔚 刘晨
作为江西最大的民间古籍藏书楼,南昌新风楼正面临困境:房屋年久失修,藏书环境恶劣,资金严重短缺,2万册(件)珍贵藏品处境堪虞。这座历经半个世纪风雨、由王咨臣一家两代人倾心守护的藏书楼该何去何从?
困境下的无奈
新风楼位于南昌市系马桩街小桃花巷,由江西已故著名民间藏书家王咨臣在上世纪60年代一手创办。这座普通的二层小楼,藏品之丰为民间藏书少有,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王咨臣的儿子、新风楼现在的主人王令策告诉记者,新风楼目前共有藏品约2万册(件),包括大量线装书、地方文献等古籍。其中不乏国内罕见的珍品孤品,如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清初原刻本《净明宗教录》、明代弘治十一年慎独斋刻本《资治通鉴纲目》等,同时还收藏有包括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在内的1000余封历史名人亲笔信札,晚清时期的《江西官报》等。“对于我们搞研究的人来说,新风楼简直就是一座宝库。”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副主任王河评价说。
然而,因经费匮乏和管理不足,新风楼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王令策介绍说,现在的藏书楼建于上世纪40年代末,为砖木结构,十年没有进行过系统修缮,是一处严重老化的危房。
除恶劣的外部环境外,新风楼内部的藏书条件同样令人担忧。记者在二层藏书室看到,大部分藏书都裸露在书架上,落满厚厚一层尘埃。珍稀线装书和珍品孤品也只是放在老旧的樟木箱中保存。屋内没有任何换气设备,更谈不上恒温恒湿调控,唯一的防盗装置只是一扇老式防盗门。因管理能力有限,这里的古籍正面临着被腐蚀的危险。
“作为私人藏书楼,这里的一切费用都由我个人负担。我已经退休,每月只领取1000多元的退休金,只够解决家庭温饱,没有能力去改善新风楼的藏书环境。”王令策的话语中透着无奈。
面对新机遇,拒绝还是接受
新风楼的学术文献价值及其目前遭受的困境引起了公共机构的注意,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省图书馆、南昌大学图书馆等多家机构都表示有意将新风楼藏书由“私”转“公”。
然而,王令策却婉拒了各方的好意。“如果藏书并入图书馆,会成为沧海一粟,被束之高阁,‘新风楼’的名号也将不复存在。而我始终想保持新风楼作为私人藏书楼的独立性与完整性。”王令策坚定地说。
当地政府部门对新风楼的现状也给予了高度关注。记者从南昌市西湖区文化局了解到,2006年,西湖区政府已将新风楼的保护与抢救工作纳入“十一五”规划,并计划将其打造成南昌新的旅游景点,从中寻求新风楼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种种原因,此项工作进展缓慢。
将新风楼开发成一个旅游景点,王令策对此表示担忧:“新风楼所藏古籍受众范围窄,基本局限于一小部分学术界人士,恐怕难以激起普通游客的兴趣。我不赞成把新风楼打造成一个旅游景点,这也不利于古籍保护及安全。”
一些人士认为,藏书楼是一张亮丽的地方名片,为游客开放,宣传藏书楼,宣传地方文化品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人们读书学习的氛围,这是完全可以的,但应以不破坏环境、不破坏建筑、不破坏藏书为前提。
“藏书是私人的,但知识是社会的,我正在努力寻求新风楼重生的机会。”王令策略带迷茫地说。
民间古籍收藏该何去何从?
据了解,很多私人藏书在三代之后以图书散失而告终,新风楼当前的境况似乎也难逃“书散楼空”的厄运。
针对新风楼遭遇的困境,江西省图书馆馆长章伏源说,民间藏书楼要获得新生,实现“私藏”到“公藏”的转轨是一个机遇,历来也有不少私人藏书家愿意无偿将图书捐献给国家,但如果本人存在疑虑,图书馆也不会强求。如果由非官方的民间组织愿意出资帮助私人藏书楼的运作,应当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前提是必须强调合理使用,加强对藏书楼无形资产的保护。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副主任王河认为,“公”“私”兼顾方为上策。在不改变私人藏书楼性质的前提下,政府要承担起保护的重任。当地主管部门可考虑将新风楼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古籍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其不会随意流失。同时,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图书维护、房屋修缮等,并做好水灾、火灾等意外灾害的防范工作。此外,还要对新风楼的继承人进行适当的培养教育,提高他们保护珍贵古籍、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此外,专家呼吁,要尽快健全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建设,将藏书楼置于法律条文的保护之下,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