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扁担,三尺三,中间宽,两头尖”。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看见扁担的身影了,但扁担却是几干年来我国劳动者生产和生活的有力工具之一,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这玩艺儿”还是我军炊事员俘虏美国大兵的秘密武器呢(电影《英雄儿女》中对此有精彩的演绎)。
在新中国发行的邮票中,特别是在表现20世纪60至70年代“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的邮票中,“三尺三”的扁担成为我国邮票设计者的设计道具之一。1969年10月1日发行的文17《知识青年在农村》邮票的第2枚“向生产进军”,表现的是一男两女三位知识青年在农村用扁担挑运秧苗的情景(图1),这是新中国邮票中第一枚画有扁担的邮票。1972年5月23日发行的编号33-38《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邮票的第3枚“街头剧‘兄妹开荒”’,画面中的女演员用的道具,即是扁担。2004年10月18日发行的2004-26《清明上河图》邮票,表现劳动者肩挑扁担的画面更有六七处之多(图2、局部)。
其实,扁担不光我国劳动者使用,其他国家的人也是不离其肩,这在笔者收集的大量外国邮票、邮品中都能找到这样的实例。
比如这枚1993年前苏联发行的邮资明信片,是笔者去年秋天在俄罗斯集邮公司购买的,其邮资明信片图案即是一位身穿连衣裙的姑娘用扁担挑水的情景。扁担两头挑着的水桶水已经很满了,但这位勤劳的姑娘还在接水。她稚嫩的肩膀能否挑起这样的重担呢?从姑娘略带微笑的脸上我们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图3、局部)。
同样勤劳的还有一枚邮票上用扁担挑着水果沿街叫卖的女子,两筐沉重的水果已经让女子肩上的扁担弯成了一张弓。
而这枚法国试色印样上的男子挑起扁担来似乎不费什么力气,尽管扁担两头挑的水果很多,但男子表情镇定,快步如飞,引得两旁的女子投来艳羡的目光(图4)。
在一枚日本邮资明信片上,也画有三位挑夫早晨匆匆走过一座桥的情景,我们似乎听到了他们的肩上扁担吱吱做响,向我们诉说着生活的艰辛与快乐。
扁担不过是一种杠杆而已,杠杆有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而扁担却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因为为了把东西挑稳,总是使扁担两边的东西一样重,或调整支点(扁担与肩膀的接触点),使扁担两边保持平衡,即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扁担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年的扁担已经被更先进、更省力的机械所取代了,我们也只有在邮票和邮品上,才得以解读扁担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