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昌硕 《四君子图》
潘天寿 《竹石双鸟》
黄胄 《上学图》
海外回流书画成市场热点
前不久,荣宝第60期艺术品拍卖会在亚洲大酒店落槌,成交总额为3601.9万元,成交率为84%。其中,书画专场成交额为2873.5万元,成交率为83.28%。80件日本回流书画成交71件,成交额达750多万元,其中吴昌硕的《梅花图》、《端阳嘉果熟熏风》、《兰石图》、《双清》、《玉兰花》5件作品成交额达200多万元。此外,齐白石为友人所作的《长寿》,布局疏密有致,又颇具藏露之妙,最终以201.6万元成交。
在随后举行的中国嘉德四季第13期拍卖会上,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和古籍善本三个部分的总成交额高达1.5亿余元,创下嘉德四季拍卖会总成交额的最高记录,书画部分的总成交额再次突破亿元大关,平均成交率高达78%,刷新记录。其中,“中国书画(一)”专场大多数拍品来自日本、新加坡、北美等海外藏家珍藏。吴昌硕《四君子图》拍前就被广为看好,一亮相就成为竞买焦点,价格一再上扬,最后在151万元落槌。潘天寿的《竹石双鸟》是中国国际书店旧藏,后被海外藏家购买,经过激烈竞争,最后以147万元被买家拍得。同样是海外藏品的黄胄《上学图》,也众望所归,以145万元成交。
从拍市入手找精品
对于投资者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的书画市场,要寻找到真正的精品,还需要从近年来的拍卖市场入手。像吴昌硕在1992年创作的《桃之灼灼》立轴,在2005年春拍时的价格为110万元,而在2004年秋拍中,其成交价只有77万元。《桃之灼灼》画于1902年,以桃花来表现“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的献寿内容。此幅画石法、桃树枝干布局都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为画家中年精心佳作。此类传世作多以画桃为多,而画桃花掩映者,这是仅有的三四件作品中的一件。这幅书画由日本著名书法家、中国画收藏家特别提供,并曾著录于日本谦慎书道会编《吴昌硕》封面,以及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日本藏吴昌硕金石书画精选》。其钤印有吴俊卿印、缶无咎;款识为:“灼灼桃之华,谧颜如中酒。一开三千年,结实大于斗。壬寅四月,吴昌硕”;鉴藏印为锡山祝氏茶花庵藏。
在2005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出自日本收藏家须磨弥吉郎旧藏的一件齐白石《与佛有因》以516万港元拍出,高于估价近5倍。须磨弥吉郎是日本一位外交官,也是一位知名中国书画收藏家,齐白石作品是其收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与齐白石交谊于1929年,而其收藏中也多见白石老人画赠于他的作品。不同于其他藏家,须磨氏偏爱白石作品中笔墨雄浑、畅快淋漓,兼构图、题材特异者,本幅即属其一,也显示出这位东瀛藏家与众不同的审美标准。此作画面构图简洁,全幅以没骨法写之,渲染效果细致而具质感,在不经意处反见用心。此作曾于东京日本桥白木屋、三藩市亚洲艺术博物馆与纽约亚洲协会等地展出,并曾著录于《齐白石》、《齐白石画》等书。
投资遵循三大标准
据一位去过日本的藏家介绍,他在走完了京都、大阪、东京后,看到的那些如王铎、傅山、吴昌硕等中国名家的字画,从古玩市场到商店,竟是清一色的假货。有的假画,日本人至今都还信以为真,甚至还公开在画册上出版。因此,对于藏家来说,要想真正寻觅到精品,还是应该遵循三大标准。
首先就是流传有绪。“说故事”现在几乎是买卖藏品的一大策略,但对于投资者来说,有时也应该对于这个“故事”予以关注,特别是要关注“故事”的主角,也就是藏家的身份。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须磨弥吉郎,以及近年来出现在拍卖市场上的“水松石山房”等,他们的藏品都值得关注。
其次需要看的是著录,特别是那些早期流向海外的拍品,这些拍品往往在当时都有出版物著录,只要找到这些著录,就能对作品进行分辨。而对于近期的出版物则需要谨慎,特别是那些赶在拍卖之前出版的,更要多一份心眼。
最后就是可以关注上款。在2007年中国嘉德四季第12期拍卖会上,张学良的《手卷》纸本,估价1万至1.5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5.376万元,之所以受到追捧就是其题识为:“加藤先生嘱”。说明是张学良送给日本藏家的。在今年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上,前14件拍品都由日本同一藏家提供,其是知名日本友好人士,50年来一直致力于日中文化、经济建设上的友好往来。由于雅好艺术,与傅抱石、启功等知名书画家都有着长期的往来和深厚的情谊。其中一件《草书小品》镜心,估价2万至3万元,成交价达到了8.064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