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电话、网络的时代,人们要传递信息、物品,只能靠人奔走相告。老百姓靠的是亲朋好友或是通过客栈,请来往的客人代为传递。而官方的公文、公物、情报、信息的传递就要通过驿站。
清代把“邮”和“驿”融为一体,形成特殊的驿站制度。“邮”即是传递信函;“驿”是为传信者提供服务的地方,负责提供各种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
驿使手持的信牌,是在驿站间传递公文时使用的凭证。牌面刻有加圈的满文(新满文)、汉文和蒙文“宽温仁圣 皇帝信牌”字样(其中的一种)。信牌均为木刻,表面为朱漆涂金,附有彩绘皮囊,其功能和形式类似现代的介绍信。有特殊任务的,还要持有兵部兵票,兵票作用是证明驿递的公文更机要、紧急,应引起驿站的重视。驿使若是马递公文,都加兵部兵票,注明“马上飞递”,限日行几百里字样,令沿途各驿站接递。
例如清代盛京驿站(现沈阳)的设置,是据交通状况而定,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清制,骆站由兵部管理,失部设有车驾司,下设驿传、脚力、马政、递送等机构,分办该司事务。盛京驿站归盛京兵部管理,各驿按等级配有驿使、驿马,铺配有铺兵。驿站在传递公文情报、接待官员、军队调遗、物质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的发明与发展,驿站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民国元年(1912年)8月1日,奉天省公文改归邮局递送,盛京驿站最终结束了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