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轨敦

[日期:2008-03-16]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

  轨敦,战国后期,通高17.8cm,宽22.4cm,重3.46kg。

    敦有盖,圆体,鼓腹,腹部有一对双兽面衔环耳,三短足。盖上饰三伏牺,盖顶有一活环钮,钮座处饰相间的叶状纹与圆涡纹。盖与器身各饰枝状纹二周。盖内铸有铭文“轨”字。

    (撰稿人:贾红荻)

    名词解释:

  敦

    盛食器,将鼎、簋的形制相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尔雅·释丘》疏引《孝经纬》:“敦与簠、簋容受虽同,上下内外皆圆为异。”

    三伏牺

    三,数目。伏,趴着。牺,做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青铜鼎是最重要的祭器,《周礼·天官·内饔》:“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故东周时期鼎上流行此装饰。

    涡纹

    亦称火纹。《周礼·考工记》有“火以圜”之记载。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因此其特征是圆形的,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4到8道旋转的弧线,表示光焰的流动。在青铜器上最早的涡纹见于二里头文化期的斝腹部。从二里头文化期直至战国都可在器物上见到涡纹装饰。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碧玺桃树盆景
下一篇:名家草稿“钱景”可观(图)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