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卖市场上,郎世宁的作品一向是重中之重的拍品。这一方面与这位意大利传教士卓越的艺术成就有关;另一方面,尽管市场上常有他的作品现身,但能经得住考验的郎氏作品却寥寥无几,诸多身世不明的作品只好被打入另册。
近两年来市场上也偶有郎氏作品亮相,但大多是中国画。2005年,一幅只有54.5厘米×42厘米的郎世宁《纯惠贵妃像》出现在香港苏富比的春季拍场上。看惯了郎世宁绘就的射猎题材作品的各路藏家,似乎并没有被这件十分少见的油画作品所打动。
当这件估价200万至300万港元的帝后肖像付拍时,来自北京的藏家朱先生将其一举收入囊中,成交价为236万港元。谁料,看似平常的帝后肖像刚被朱先生拿下,就有海外人士开始与朱先生“讨价还价”,而价钱一下子就涨了五六倍。很多人都很惊异:就说中国书画市场好,但也不能这么个涨法呀?
其实涨的原因很简单——拍卖时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它的真正价值。
随着不断研究和考证,人们了解到很多有关这件作品的来龙去脉。毫无疑问,这件极其稀少的帝后肖像绝对是值得一书的。
1.《乾隆皇帝半身朝服像》。此图为纸本油彩画,纵54.5厘米、横42厘米。乾隆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四代皇帝,在位60年。现为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品。
2.《慧贤皇贵妃半身朝服像》。此图为纸本油彩画,纵53.5厘米、横40.4厘米。慧贤皇贵妃,为大学士高斌之女。雍正年间选入弘历藩邸为侧福晋;乾隆二年被册封为贵妃;乾隆十年去世,追封为皇贵妃,谥号“慧贤”。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3.《纯惠贵妃半身朝服像》。此图为纸本油彩画,纵54.5厘米、横42厘米。纯妃,生年不详,满族,姓苏佳氏,为苏召南之女。雍正年间入侍弘历藩邸,生皇三子。弘历继位,赐号纯嫔。乾隆二年(1737年)晋封为纯妃,又生一子一女。乾隆十年(1745年)晋为纯贵妃,乾隆二十五年再晋为纯皇贵妃,于当年4月去世。现为私人收藏。
4.《婉嫔半身朝服像》。此图为纸本油彩画,纵54.2厘米、横41厘米。图屏背后贴有黄签条,上写“婉嫔”二字。与史料对照,可以确定她是乾隆皇帝的嫔妃之一。婉嫔为陈廷章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雍正时赐弘历藩邸。弘历即位后初赐号为贵人,乾隆十四年册封为婉嫔,乾隆五十九年晋封为婉妃。嘉庆十二年去世,终年92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油画是出现于欧洲的一种绘画品类及形制,与传统的中国画在风格和形式上迥然有别。按照绘画史的叙述,油画在欧洲也只有约500年的历史。它是公元15世纪时尼德兰画家杨·凡·艾克和胡伯特·凡·艾克兄弟在改进前代画家绘画技艺及材料、工具的基础上发明的,以后又经过几代艺术家们不断努力与实践,而趋于完善和成熟的。
就在欧洲油画出现后约100年左右,它便从西方传到了中国,其传播者是欧洲基督教属下的宗教组织耶稣会的传教士。在公元16世纪至18世纪的这段时间里,耶稣会不断派遣人员到东方来传教。为了传播宗教,这些欧洲人来华时,携带了不少宗教宣传物,其中包括了天主像、圣母像这样一些美术作品。据清初姜绍书所著《无声诗史》一书记载:“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婴儿,眉目衣纹,如明镜涵影,踽踽欲动,其端严娟秀,中国画工无由措手。”文中虽然没有写明作画使用了何种材料,但从“明镜涵影,踽踽欲动”的形容来看,这幅画很可能是油画作品。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应当是中国人最早接触到的欧洲油画。十分可惜的是,当时的那些油画作品没能传下来。
稍后,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在位期间,由于有若干擅长绘画的欧洲传教士奉命进入宫廷供职,这样就把欧洲的油画技艺带进了中国的皇宫里。从目前存留下来的实物和文字资料得知,在清朝宫廷内,油画主要用于绘制人物肖像或宫殿室内的装饰,极少用来创作主题性的绘画作品,是宫廷内除去传统中国绘画之外,另一个大宗画种。不过,这些画与数百年前的油画作品,由于保存条件较差,保存方法不当,宫廷中又没有专门的油画修复师,后来的皇室收藏者对此也不加重视,所以能够保存至今的已凤毛麟角,十分罕见。
在谈及清宫后妃油画肖像作品之前,首先还想说明的是“油画”这两个字,其是由中国人根据以油调色作画这一特点命名的,而不是如有的美术名词,是从东邻日本的汉字中借用来的。因为在清内务府造办处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油画”这一名词屡见不鲜。在宫廷油画的作者中,既有欧洲来华的传教士画家,也有跟欧洲画家学过西洋画的中国画家。油画的颜料大多是从欧洲进口的。在宫廷画家中,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的绘画水平最高,也最受乾隆皇帝荣宠,几乎所有帝后肖像特别是油画肖像,都由郎世宁亲手绘制,以上都见于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
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家中还有一些乾隆朝宫廷皇帝、后妃油画的作品,可为我们了解当时油画创作的情况提供一些可视的资料。
笔者见到图像数据及实物的清乾隆朝皇帝及后妃油画肖像,可确定为郎世宁所绘油画共有5幅,分别为《乾隆皇帝半身朝服像》(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收藏)、《孝贤皇后半身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慧贤皇贵妃半身朝服像》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纯惠贵妃半身像》(私人收藏)、《嘉妃半身朝服像》(法国多勒美术馆收藏,是否为郎世宁作品待考)、《婉嫔半身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这几幅油画肖像均为挂屏式样,用油色画于多层粘贴加厚的高丽纸上。这几幅作品到目前保存的状况良好,但是因为高丽纸未经专门处理,它已经将画面上的油分吸走,作品完全失去了油润的光泽,所以有的鉴赏者还以为图画是由水粉材料绘就的。
这几幅流传到欧洲并由法国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油画半身肖像,几乎都出自法国弗雷将军捐赠及后裔的手中,并先后现身于近些年的拍卖场。
弗雷将军是1900年“八国联军”中法国军队的将领,其驻扎地是紫禁城北面的景山,而景山中寿皇殿是专门存放帝后肖像的场所。弗雷近水楼台,就此将许多珍贵的中国艺术品作为“战利品”掠往欧洲,他家族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应当就是这样来的。
这几幅油画肖像,从绘画风格上来看,欧洲的味道甚重,尤其是背景部分完全用色彩覆盖,不留纸或绢的底色,和传统中国“写真”画大相径庭。但是在描绘人物的面部时,注重于解剖结构准确的同时,完全采用正面的光照,又减弱光线的强度,避免出现侧面光照形成的强烈明暗对比,使五官清晰,以符合东方民族的欣赏习惯。画幅上虽然没有署款,但从绘画的水平及所画人物的年龄来判断,它们应当是出自供职宫廷的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之手。
下面还要再加以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这几幅油画肖像与《心写治平图》卷(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收藏)的关系。郎世宁所画的《心写治平图》卷为绢本设色画,纵53厘米、横688.3厘米。该图又称《乾隆及后妃像》卷,因为图中所画的是乾隆皇帝与其若干后妃的肖像,画面上虽然没有作者的署款和印章,但是从绘画风格来判断,被公认是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领衔主画的,不过郎世宁只是画了皇帝、皇后和前面几个妃子的肖像,后面几个妃子当为郎氏的学生所补绘。一般认为这幅作品最初是画于乾隆元年。画上有乾隆皇帝自己题写的“乾隆元年八月吉日”数字可证。而这几幅油画挂屏内所画的人物,也都是乾隆初年时的模样。故笔者以为这些油画肖像中有几幅是为创作《心写治平图》卷搜集素材而作的稿本。
创作正图前绘制稿本,在宫廷画家中是非常普遍的做法,现时流传下来的一些白描画卷就是证明。另外,现存德国柏林国立民俗博物馆内的若干幅油画半身肖像,就是为绘制巨幅的《马术图》横幅(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和《万树园赐宴图》横幅(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所作的素材性的图稿。由于画幅稿本的稀少及珍贵,以及对创作过程所提供的信息,其价值应当毫不逊于绘画的正图。
近300年前的油画,即便是在欧洲也是十分珍贵的艺术品,更何况它是中国早期的油画,犹如凤毛麟角,对于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外艺术交流史而言,都是最有价值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