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中国古典家具精品与各路藏家、专家齐聚京城,如此盛会不仅十分难得,而且还预示着中国家具的收藏高潮即将到来。
田家青:中国古典家具专家
柯惕思: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原馆长
楠希·白灵安:碧波地博物馆中国艺术文化部主任及“荫余堂”馆长
叶承耀:中国古典家具收藏家、香港“攻玉山房”主人
胡德生: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典家具专家
伍嘉恩:明式家具收藏家和经营者、香港“嘉木堂”主人
拉克·梅森:中国古典家具专家、曾任纽约苏富比拍卖行高级副总裁
张德祥: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会副理事长
王正书: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
金伯宏:古典家具鉴定专家
不久前,古典家具界在中华世纪坛上演了一出“华山论剑”,海内外中国古典家具的专家、藏家们齐聚一堂,纵论家具的源流、发展、影响、市场以及材质、鉴定、设计理念、对文化的承载……这是“盛世雅集——2008中国古典家具精品展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精彩一幕。
面对此次展出的近60件古典家具精品,来自海内外的众多人士不禁要问:中国古典家具的魅力在哪里?中国古典家具收藏的春天来到了吗?
黄花梨家具成极品
柯惕思:用海南岛黄花梨制作的家具更有味道。
黄花梨的产地不少,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承认,海南岛的黄花梨是最好的。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南岛的植物更有特色。例如,产自海南岛的香料木材会有更特别、更浓郁的香味。黄花梨也是如此,海南岛黄花梨相较于其他地方,显得更有特色、更有味道。
胡德生:皇家的喜好影响至今。
黄花梨木之所以在明代受到重视,与当时皇家的喜好有关。现在我们收藏界最热门的黄花梨、紫檀等,都是从前皇家使用过的。其实在皇家没有使用过的木料中,还有比这些更好的,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受到重视。
黄花梨在明代的时候最开始是作为香料和药材被进贡给皇宫的,早期用黄花梨木制造家具的记载非常少。明朝隆庆、万历之后开放海禁,大批的木材才得以进入中国大陆,这样一来才促进了明清硬木家具的发展。
家具断代是关键
王正书:断代问题不解决,其他都是空话。
要鉴定明代家具,首先要知道真正的明代家具是什么样子的,没有比对就下结论绝对是不科学的,没有比对的鉴定都是空话。而这些可供对比的明代遗物、资料散见于各个方面,只有我们拓宽视野,认真梳理和收集,才能真正掌握其制作理念,这样的鉴定也才能站得住脚。
其中,尤其要重视家具装饰纹样在家具断代上的重要作用。我们把家具上、房屋上的吉祥纹样收集起来,把它们归类,再各个朝代的比一比,明朝的麒麟究竟是什么样子、清朝的麒麟又是什么样?这在家具断代上是很重要的。
张德祥:鉴定要严谨,资料须全面。
运用统计学、类比学的方法来考察古代历史上出现的雕饰纹样,并与家具做对比,得出鉴定结论,这个方法是科学的。因为一个时代的艺术品的风格、审美取向都应该是一样的。但是里面也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比如说考古新发现的东西就会推翻我们原来的想法,但这考古出来的东西又肯定是对的吗?所以我们在鉴定取证的时候要更加严谨、确切。
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到中国古家具发展的不同步性、区域性。就明式家具而言,北方和南方的肯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资料的运用上要更加严谨、全面。
田家青:鉴定时只能说“我认为”。
在文物鉴定方面,有两句话非常重要,一句是“说有容易说无难”,另一句是“说晚容易说早难”。鉴定一件东西,只能说“我认为……”、“我所见到的最早是……”,因为我们见到的东西有限,你没见到不代表就没有。而且家具不像书画,它一般都不刻年款,这就给我们的鉴定增加了难度,也要求我们的态度要更加严谨。
并非原装才值得收藏
胡德生:可做可仿但不可改变它。
古典家具就像唐诗宋词,有其固定的格式、套路,今天的人可以发展,但不能改变它,改变了就不是古典家具了。所以我们要仿做就必须把它原汁原味地仿到位。
现在有些仿制的古典家具,离三米之外看还不错,走到两米就觉得模棱两可,到了一米之内就一无是处了。如果这样下去,中国的古典家具制造和研究必将衰败。所以,我们制作和收藏当代的仿古家具必须有精品意识。
张德祥:没有不能修复的家具。
现在存留下来的古代家具大部分都是要修复的,我们在修复它们的时候要有正确的理念并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是要“修旧如旧”,要分清什么样的“旧”需要修复,而什么样的“旧”则需要保留,有很多历史的痕迹、人文的痕迹,我们在修复的时候要把它留下来。另外一个理念是尊重原作,即 “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这三原则。除此之外,还有可持续性原则、可识别性原则以及多样性的理念。最后,还要尊重其个性、彰显其优势,知晓其用途,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修复。
在我们看来,没有不能修复的家具,只要东西齐全,哪怕都碎了也能粘起来。修复可以提高它的含金量,即便是与完好无损的家具相比,也可以说仅仅是“下真迹一等”。
传统文化的最佳体现
胡德生:古典家具是传统文化与物质相结合的最佳载体。
中国古典家具从设计到摆设,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说家具上都有的祥瑞图案。中国的祥瑞图案分为五等:佳瑞、大瑞、上瑞、中瑞和下瑞,这些图案都在家具雕饰上有所体现。也就是说我们收藏家具,其实是在收藏“瑞”。
另外,中国家具的摆设也有特定的模式,从条案、方桌到各类椅子的放置,椅子又包括有扶手的、单有靠背的以至凳子、墩子,怎么个顺序,什么身份的人都得“对号入座”。它体现了中国传统中等级、伦理、习俗等各方面的文化。
金伯宏:中国传统家具是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同步的。
中国建筑是木结构建筑,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已经看到一些榫卯结构的雏形,它们距今已经有7000年的历史。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金克木的说法,所以中国建筑不用金属。中国家具也受这个影响,都是木制的,这个榫卯结构也成了中国家具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也是最大的一个优点。
此外,中国人认为地是阴的,所以人不能席地而坐,后来发展成一种习惯、一种文化,如果人席地而坐,那是非常不敬的行为。可以说,正是这种文化才促进了中国家具的发展。
田家青:古典家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典家具的研究和认识,对于我们的社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明式家具,它所携带的人文思想以及它的核心理念,如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善待自然,艺术上追求淡雅、宁静的品格,达到不为装饰而装饰的效果,这些东西其实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所欠缺的。
西方人也买中国家具的账
拉克·梅森:中国古典家具在19世纪后半叶,就是欧洲中上阶层家庭中的时尚品。
从17世纪开始,中国家具作为当时商品贸易的一部分进入西方。虽然数量很少,也没有人把它作为一种收藏品,但当时的家具设计已经开始结合中西方不同的风格。
18世纪,西方开始刮起一股“中国风”,家具与瓷器、丝绸一样向西方普及中国式的设计,它们常常被抢购一空,而上面的龙纹、假山和人物服饰等,也都成为西方人效仿的对象。到了19世纪,中国出口家具的数量增多,但其中多是漆器家具,直到19世纪后半叶,硬木家具才开始占有一定位置。当时欧洲的中上阶层家庭都以拥有中国的家具为时尚。
现在,更多其他材质和风格的中国家具也开始受到重视,一种更为全面的中国家具收藏体系正在建立。
楠希·白灵安:中国家具收藏会在全世界有个很好的未来。
我认为现在美国的家具设计应该借鉴中国古典家具的理念。就我所认识的很多西方家具设计师,在第一次见到中国古典家具后都会觉得眼界大开,从此开始制作受中国影响的家具。比如一个美国家具设计师,在到了日本后第一次见到中国古典家具便为之感动,来到北京选择上好的紫檀木,开始设计中国影响下的家具。但他的东西又不完全是中国家具,它是艺术家本人的表现,又夹杂了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家具给人的影响真的很深。
收藏的春天还远吗
伍嘉恩:黄花梨家具的市场价值正在凸显。
根据一些史料显示,从1948年左右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件古代家具仅相当于几斤猪肉的价钱,一件上好的黄花梨也就值十斤猪肉,可以看出当时的硬木家具是非常便宜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黄花梨开始出现在香港市场上,价格不断上涨。如一件黄花梨台座式榻,在1990年的价格是3.2万港元,到了1996年涨到7.13万港元,而到了2006年,它的价格已经达到22.8万港元。2007年11月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一件大约3米长的黄花梨云头翘头案拍出了503.15万港元的高价,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古典家具现在的市场价值。
张德祥:中国古典家具收藏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我从20多岁开始“玩”家具,到现在快60岁了,这期间我看到过大量外国的刊物,还有在国外举办的展览,一直都是外国人在研究、展览、拍卖中国家具。今天能在北京举办这样一个国际水平的展览和研讨会,我感到十分激动和欣慰,我们看到展览厅里那么多精品,这是至少近二三十年之内北京所办的民间收藏古典家具展中档次最高、数量最多的一次,因此,我预感到中国古家具收藏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收藏家具是收藏文化
金伯宏:发现、收集、整理、研究、传承,才是收藏。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趋向,就是把“收藏”和“投资”等同起来,包括国内很多主流的媒体,他们的宣传引导了这样一种倾向,而且现在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有这样指导文物、艺术品投资的栏目。其实,从收藏的本意来说,这是一种文化。我们都知道张伯驹为了收藏而倾家荡产,后来他又将它的全部收藏捐献给国家,这才是收藏的本质、收藏的真谛。收藏是什么?就是发现、收集、整理、研究,最后传承,这才是真正的收藏。
叶承耀:成系统的收藏是一种文化。
现在国内拍卖市场方兴未艾,不少人都来买文物,但大多是零星收集。另外,流传下来的精品也确实不多,而且未必会在市场上出现,但是收藏者要抱有这种心态去找寻、购买,才有可能成功。大批的、成系统的收藏才是一种文化,现在有很多人抱着投资的心理去购买古代家具,这是有违收藏精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