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的诞生,与我们先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为了生存,就必须征服和驾驭自然界的江河湖海。因此,船在我国的历史极其久远。在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关于船的故事不在少数。伏羲、共鼓、货狄、番禹、巧垂、了幼瓜、伯益、大禹,这些远古的神或人,都与船有着不解之缘。但到底是谁,又是何时何地把首先把船制造出来并浮向水面的?至今已不可考。古籍《世本》记载:“观落叶因以为舟。”《淮南子》说:“古人见窥木浮而知为舟。”这些传说和记述表明,船的发明者不是某个人,而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船舶的最初形式为独木舟。相传大禹曾在四川梓潼尼陈山砍伐过一棵梓树,直径有一丈多宽,用它凿成一条独木舟,坐在上面指挥治水。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曾出土了木桨8件,其中有1把为独木制成的柄叶连体木桨,还雕刻了花纹,十分精致美观。这说明早在大约七千多年前就有了舟揖之便,人们借此进行水上渔猎或彼此来往。考古人员还在遗址中发现了一只小陶舟,似独木所凿,更加佐证了当时木舟存在的可能性。(见1996-10《河姆渡遗址》之三“划桨行舟”)殷代的舟船,虽至今未见实物,却从当时所铸的青铜鼎上发现过一幅图案,上有一人挑着货物站在船头,另一人在船后用力划桨前行,表明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代,人们已经在用船只运输货物了。
目前有据可考的造船业,则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江南一带的吴越地区,已有了相当规模的“船宫”,即专门造船的工场。且培训出不少有相当造船技艺的工匠,称为“木客”。这时的船只,除用作运货、渔猎和交通工具外,还用于打仗。据传鲁国木工名匠公输班就曾创制“舟战之器”,以钩、巨等武器装备战船(见1995-26《孙子兵法》之三“五战入郢”);秦汉时期,造船技术更为进步。当时能制造出多种类型的船舶,如货船、渔舟、客船、战舰等。据《汉书·武帝记》中记述,公元前109至108年间,汉武帝曾运兵5万人横渡渤海到辽东,其中有一艘“豫章号”大型楼船,建有豪华的宫室,号称可运载万人。在已发行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邮票中,有几幅画面对这一时期的舰船和蓬船进行了展示:如曹操的“横槊赋诗”(1994-17之一)、诸葛亮的“草船借箭”(1992-9之四),以及最为宏伟壮观的“赤壁之战”。
隋唐时期,出现了结构更为精密的巨型木船。据史书记载,隋炀帝游江都乘的龙舟,高45尺,长200尺,船分4层,有120多个仓间。这时期,人们在船的动力上也进行了革新和改进,广泛使用了桨轮船。这种船也叫明轮船,它把桨楫间歇推进改为桨轮连续运转,从而提高了航行速度。唐代高僧鉴真大师历经磨难,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日本获得成功所乘便是这种明轮木船(见J55之三“鉴真东渡船”);宋元时期,造船业无论是在选用材料、技术含量,还是船体结构、动力配置等方面又有了长足进展,船舶类型也在增加。农民起义领袖杨么在洞庭湖上曾使用一种大型车船,高3层,可乘千人,速度也很快。2001-23《古代帆船》的第一枚所表现的即是我国13世纪的一只海船,于1974年8月在福建泉州湾出土。此船复原后长达34米,宽为11米,型深4米,可载重200多吨。船体为二至三层板叠合而成,有13个小密封舱,是一艘十分先进的尖底多桅帆船。另外,宋代还有不少灵活机动的各式小船在《水浒传》各组邮票展示过。元代的小船,也曾出现在纪50《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的第三枚“望江亭”中,表现了这类小船既轻盈灵活、又快捷平稳的特点。
进入明代,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郑和七下西洋,轰动世界。(J113《郑和下西洋580周年》、2005-13《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每次航行,均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船队,除有载运货物的宝船之外,尚有各类辅助船只,如供应淡水的水船、载运食物的粮船、马船和担任护卫的战船等。他们不仅会使用罗盘导航,而且还善于利用季风航行。因此,“涉波狂澜,如履通自衢。”据明代巩珍《西洋番国志》记载,郑和下西洋“体势巍然,巨无以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明史·郑和传》中也说:“水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这说明郑和出海乘坐的是一种长44丈、宽18丈的巨型木帆船,并“设九桅十二帆”,龙骨由数根木头连接起来,如独木一样坚固。可以想象,郑和率领着以巨大宝船为主体的200多艘船只组成的庞大船队,在汪洋大海中“维绡挂席,际天而行”,是何等的威武壮观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