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影像收藏:国外摄影师眼中色彩斑斓的中国图

[日期:2008-01-20]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 [字体: ]
 

    中国,目前正在成为一个吸引全世界摄影师前来的地方。急速的变化、新旧共存、全球化和传统之间的对应等文化差异,让中国这块土地,显现出令人惊奇的面貌,由此成为摄影师的热土。

    有意思的是,国外摄影师镜头中的中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现实犹如梦境,色彩斑斓,形状各异,却无不在展示,他们眼中的中国。

    从某中程度来说,这些照片所呈现的中国,是我们的生活、更是一些未曾察觉的现实。

    梦境的街巷

    这是来自法国摄影师 Michael Roulier 的一组作品,拍摄于中国。Michael Roulier 非常善于对光进行处理,让我们熟悉的街头巷尾,出现某种超现实主义的色彩,犹如梦境,让人不知身在何处,又仿佛进入了一些童年或关于故乡的记忆,同时又隐隐有种不真实的现实感。

    留住关于土地的记忆

    摄影师Ben Sandler的作品非常感伤,浓烈的色彩,整体泛黄的调子,非常情绪化,拍摄的内容也集中在人的生存状态中。在作品的背后,他表现了深重的忧虑,担心急速的改变,会导致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生活环境。这一失去不仅仅是土地的消失,也包括原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Ben Sandler为自己的拍摄内容特地建了一个网站,http://www.holdingground.com/。“所有的眼睛都如此专心地望着这条河流。望它最后一眼留住记忆。”

 

    悲伤的工业景观

    加拿大摄影家Edward Burtynsky(爱德华·博廷斯基)自幼生长在加拿大韦兰运河边上,目睹港口的无数集装箱与流淌的河水之间的奇异景观,人如此渺小,却在自然面前制造了巨大的工业景观。为此,Edward Burtynsky的拍摄角度多集中在“人类对世界的改变”上。他使用大片幅相机,采取直接、正面的角度,拍摄的是矿山、油田、工业垃圾、工地等工业积累所形成的壮丽景观。

    2002年,摄影师在加拿大看到一个巨大的废弃计算机垃圾堆,进行拍摄后的两年,他发现这个垃圾堆消失了,人们告诉他,这些垃圾都运到中国做工业回收。于是,Edward Burtynsky跟着这个线索来到中国。几年间,他来过中国5次,去过包括长江、三峡、香港、厦门、上海等地。

    三峡的拆迁、厦门的厂房、香港的楼群密度和上海的城市改造工程都让他很吃惊,他的摄影作品表现了这种中国正在出现的巨大场景。他在中国拍摄的专题包括:老工厂、中国制造、废物回收、造船厂、煤矿和钢铁、城市景观以及三峡。Edward Burtynsky拍摄三峡的故事刚刚被制作成一个纪录片——《人造景观》(MANUFACTURED LANDSCAPES)。

    印象长江

    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也成为国外摄影师最热衷的表现主题。摄影师Linda Butler,从1992年开始,反复7次来到长江进行拍摄。让她着迷的是,长江两岸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建造三峡大坝等,一种历史和现代交融的场面,新城和老城交替的过程。

    2005年,Linda Butler出版了摄影集《印象长江》

    辽阔的中国

    彼得·凡·阿格迈尔(Peter van Agtmael)就读于耶鲁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依靠奖学金的帮助,前往中国拍摄。从2003年9月到2004年9月,他用了一年的时间拍摄中国。Peter拍摄三峡使用彩色胶片,他将照片拼贴成长卷的模样,2006年,彼得入选杜克大学纪实研究中心评出的“25岁以下的25位摄影师:美国摄影新希望”。

    摄影中的中国山水

上海

四川

苏州

    Lois Conner,同样毕业于耶鲁大学,获艺术硕士学位,目前重返耶鲁教书。1984年她获得古根海姆奖金的支持摄影师来到中国,并由此开始了在中国断断续续将近15年的旅行,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的画册。Lois Conner所有关于中国的摄影作品都采用宽幅摄影的手法,她对于中国文化的精髓竟然比中国摄影师还拿捏的恰到好处,她的作品莲花系列,以及中国的河流风光,都好似中国传统的绘画。也难怪摄影师本人曾经在耶鲁学习过中国绘画艺术。赞美自然,充满乡愁别绪,细腻而敏感。“我拍摄了很多风景,但是对隐藏在风景背后的这个国家的文化更加感兴趣,对于我来说,中国,即是神秘的同时也是真实的。”

 

    影像收藏:29个外国摄影师的中国印象

    世界影像收藏:国人玩得起的顶级艺术品收藏

    近年来,中国收藏家开始涉足国际收藏市场,但天价的国际顶级艺术品,常常让大多数本土的收藏者望而却步。而刚刚起步的影像艺术收藏因其相对较低的价格,为收藏者提供了一个收藏国际顶级艺术品的可能。 

    中国影像收藏愈热 摄影作品走进交易殿堂

    去年,在伦敦苏富比秋拍卖会上,摄影师王庆松的《跟我学》摄影作品,被收藏家以31.84万美元拍走。这足以令中国摄影界咋舌。

    去年岁末,令中国摄影界瞩目的北京华辰秋季影像艺术拍卖专场在京正式开拍。132幅时间跨度达近百年的中国现代、当代摄影作品首次成规模地走进拍卖市场。心情振奋的中国摄影人将本次拍卖誉为“中国影像行业第一拍”。  

     纪实影像作品受藏家青睐 《大眼睛》拍出高价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专电(田莉莉)华辰2006年秋季拍卖会推出的国内首个影像作品拍卖专场日前落下帷幕。132件拍品最终成交81件,总成交额为240多万元,大部分拍品超出原来的预估价。拍卖前备受关注的《希望工程——大眼睛》最后以30.8万元成交,成为影像作品专场成交价最高的单幅作品。

  从拍卖会结果可以看出,纪实性影像作品颇受国内藏家青睐。袁毅平拍摄于1961年的《东方红》起拍价为4000元,经过数十回合的竞拍,最终以4万元落槌,加上10%的佣金,最终价格为4.4万元。翁乃强的《回放之一》,经过十几轮角逐,最终以22.55万元成交。著名摄影家侯波、徐肖冰此次入拍的10件作品,均以超出估价数倍的价格成交。摄影家徐勇的《雨中胡同》则最终以11万元成交。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纸质空间:令人惊叹的纸张装饰品大赏组图
下一篇:警惕!“地勘队员”靠一坨石头骗富婆60万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