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钱屿:钱币界的除草人

[日期:2008-01-13] 来源:  作者: [字体: ]
    52岁的钱币鉴定专家钱屿研究钱币26年,见过举世罕有的古币、验过千奇百怪的假币,更不遗余力地搜集了各种普通收藏家很难接触到的珍贵钱币书籍资料。在他看来,目前国内钱币收藏圈盛行着太多错误的认识,误导着藏家也扰乱了市场



  钱币市场的三个环节——学术界、收藏者和商家之间,存在一个怪圈。收藏者和商家误读着钱币,却掌握着舆论。往往需要学术界先行多年,真相才会慢慢获得收藏圈的认同

  “现在的钱币界就像这盆花一样,”说起钱币收藏中的真假问题,52岁的钱币鉴定专家钱屿半开玩笑地拿他家窗台上的一盆仙人球打比喻,“盆里本来种的是仙人球,外围长的野草都是小鸟叼来的种子。没想到现在草反而长得比仙人球还要茂盛,仙人球看不出来,一眼看上去全是野草了。”

  钱屿先后在无锡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研究钱币26年,出版了15部著作。他见过举世罕有的古币、验过千奇百怪的假币,更不遗余力地搜集了各种普通收藏家很难接触到的珍贵钱币书籍资料。在他眼里,目前国内的钱币收藏圈和流通市场盛行着太多错误的认识,误导着藏家也扰乱着市场。

  钱屿说,钱币市场的三个环节——学术界、收藏者和商家之间,存在一个怪圈。收藏者和商家误读着钱币,却掌握着舆论。往往需要学术界先行多年,真相才会慢慢获得收藏圈的认同,从而最终影响到商家。

  为此,尽管近十年来钱币升值迅速,钱屿却一直在博物馆潜心研究,自己没有收藏过一枚钱币。每天看看书,写写文章,这个钱币界的“除草人”,钱屿做得很自在。

  从读书到写书

  钱屿的钱币鉴定功力和读书是分不开的。还在南京大学攻读考古学时,他就选修了一门中国现代史史料课。这并非是专业必修课,但是钱屿却从中获益匪浅。这门课系统地教授了到档案馆查找资料的方法,以及清末民初国内报刊杂志的种类。钱屿从此养成了泡图书馆、档案馆的习惯。

  进入博物馆独立担负起研究任务后,钱屿就更加离不开图书馆了。研究中一有疑问,就到图书馆泡个两三天,从史料中寻找答案。甚至连公休假期,钱屿也不放过机会,常到徐家汇藏书楼一本一本地抄旧报刊,搜集了大量民国时期外国人在沪研究钱币的资料。

  2005年出版的中国铜元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中国当十铜元》,就是钱屿和弟弟钱律两人根据原作者特拉西·伍德华(A. M. Tracey Woodward)于1926到1935年间在《中国科学与艺术杂志》上连载的英文原文(后曾结集出版英文本)编译的。

  民国时期,中国钱币的收藏和研究达到了第一个高峰。但是当时的主要收藏者和研究者都是外国商人和外交官员。迄今为止,钱币研究界最重要的两本近代机铸币学术著作也是由当时两位外国人所写。其中一本正是伍德华的《中国当十铜元》,而另一本则是被佳士得、苏富比等海外拍卖行奉为钱币拍卖首要参考书的奥地利人耿爱德(Eduard Kan)所著《中国币图说汇考》。

  和伍德华一样,《中国币图说汇考》的作者耿爱德也是当年沪上一位著名的钱币收藏家。他长期在中国从事金银进出口业,收藏也以金银镍铝币为主。他的《中国币图说汇考》迄今仍是一本重要的中国银元参考书,然而此书仅在中国香港和美国出过两版,存量极少。

  钱屿就藏有一本珍贵的1966年美国版《中国币图说汇考》。这是他1986年托一位同学在美国一个拍卖会上以600美元购得的。当时钱屿每月的工资只有64元人民币。买下这本书后,钱屿都不敢让朋友将它邮寄回国,生怕途中有闪失。一直等到1988年朋友来中国旅游,钱屿才终于捧回这本梦寐以求的著作。拿回家当晚,钱屿就着手翻译了起来。不过由于耿爱德1962年去世到现在还不满50年,版权问题没有解决,因此一直没法出版中译本。

  “但该书到2012年肯定要出版的,出版以后,钱币界就会得到一本具有系统性的常备工具书,并从中得到许多借鉴。”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纪念币、纪念章、大铜章的联系与区别
下一篇:"国际和平年" 1/3盎司纪念金币 四年涨一万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