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市场红红火火的成交,当代艺术品一次次以上千万的价格不断冲击刷新着纪录。而另一边的老油画却显得沉稳内敛,价格也相对稳定,显露出一种蓄势待发的势态。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相比当代艺术的市场价位,老油画的市场价位普遍处于偏低的状态,却长期具有极高的投资价值、收藏价值与学术价值,并已经开始受到部分藏家的关注与投入。
在中国,北京、广州、杭州和苏州等地,先后出现北大画法研究会、苏州赛画会、广州赤社、阿博洛学会、艺术运动社等重要西画团体。“法国派”和“日本派”便在这个时期显山露水,形成了一股“洋画风气”。所谓的“洋画风气”,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教育、社团和展览,逐渐显现出一批杰出的西画家的风格倾向,而在样式移植的过程中,又反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倾向。
风格倾向之一,是将西方古典主义绘画进行学院化的移植,强调写实造型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并赋予某种中国社会现实和历史寓意的思想因素,代表性的画家以法国派画家为主,如李铁夫、徐悲鸿、余本、颜文梁、张充仁等。
风格倾向之二,是向西方印象主义绘画进行借鉴,强调对象的光色变化和诗意的意象处理。代表画家由法国派和日本派画家充当,各显其能,如陈抱一、倪贻德、李超士、汪亚尘、周碧初、关紫兰等。
风格倾向之三,是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进行吸收创造,强调形式变形和构成,代表的画家也以法国派和日本派画家为主,如常玉、潘玉良、林风眠、吴大羽、庞重、沙耆、关良、胡善馀等。
事实上,20世纪前期的中国油画,在30年代的中后期发生了“大震荡后的变形”。抗战时期,大量人才的迁移和艺术功能的转变,使得上海中心的洋画运动告一段落,中国油画在文化形态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型。中国油画的民族化思想浓厚,促成了中国气派的风尚,使得以后的中国油画逐渐向着“融入民族的血液”的方向发展和演变。
以此从艺术史的脉络来梳理,老油画势必将引起一大批藏家的关注与热衷。对于流传有序、来源可靠的老油画,其收藏价值将是无法估量的,不管在任何时候都是藏家竟相追逐的得意藏品。前辈油画家的作品由于经历了战乱和政治运动,很多作品没能保存下来,有的已是凤毛麟角。目前,在国内一些大的博物馆恐怕也是空白,因而他们的作品弥足珍贵。其中常玉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常玉是被欧洲人评为“大师”的中国艺术家,他整合了他所认知的西方观念与中国美学的含蓄沉静,以一种国画式的表现来诊释传统西方主体。他画画不讲究书法、画理,而是随性所之、随兴所至,画他的好恶、画他的心情。常玉从最熟悉的中国艺术投入另一个崭新的西洋艺术领域,以中国绘画的基础不断地摸索追求。巴黎艺术派别林立,艺术家各领风骚,终于成就常玉简练流畅的特殊绘画风格。而且其生前的惨淡使其的作品传世量更为稀少,国内流传的常玉油画原作可谓风毛麟角。此外,与常玉堪称“双玉争辉”的另一位大师级画家潘玉良亦为中国近代西画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她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创作、在中国近代美术发展上标志出一个难以忽略的关键点。她也是近代中国独立女性的典型代表。潘玉良在法国生活了40多年,她没有对西方绘画陷于感情、艺术、形式的模仿上。她鲜明地提出“合中西于一治”及“由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的艺术主张,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东方特色和个性特征。她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晚年的潘玉良先生心系祖国,留下遗愿,将存其处的全部作品数千件捐赠给安徽省美术馆。这使其流传在外的作品可谓少之又少。
近日常玉的《群鸟》与潘玉良《裸女》出现于上海泓盛07秋的拍场上,这两件作品流传有序,极为珍罕。泓盛此次成系列地推出由前辈艺术家及当代艺术家组成的《前辈经典》板块,就其价值的肯定是对中国前辈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史学界做出巨大贡献的尊重,令人感慨万千。在当代中国大陆众多艺术品拍卖会中,这样的尝试是值得我们为之欣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