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錢幣拍賣日漸增多,原來被視為“陽春白雪”的拍賣也正與普通老百姓越來越靠近。錢幣拍賣現已成為錢幣交易市場的一種有益補充,並正融合於日常的幣品交易之中。
競拍品種選擇
根據拍賣規則,買方一般需在成交價的基礎上另付10%左右的傭金,這個幅度看似不起眼,但實際上會大大增加投資者的買進成本。
為了盡可能地“物有所值”,一般價值較低的能夠在錢幣交易市場上買到的普通品種最好不要透過拍賣行,且在幣市上交易這種低檔銀幣還可以討價還價,而拍賣會上具有很強的競爭性,拍進的價格往往高於一般市場價,哪種實惠是明擺著的事情。但後者是十分珍稀的高檔銀幣品種,在錢幣市場上進行買賣很難保證其真偽,故透過拍賣會拍入的珍稀錢幣真品的把握要大得多。
謹防“托兒”圈套
由於參加拍賣的人員成份複雜,並不需要向組織者證明身份,中標之後只要付出一定的賠償金也並不一定非要將拍品買下,因此“托兒”難防,目前在拍賣中經常可看到一些“托兒”在喊價,他們參加拍賣的根本目的就是將拍品的價格托上去,這種“托兒”對普通拍賣者的心態頗為熟悉,往往在恰到好處時應價,讓拍賣者難以應付,一旦舉牌被落槌後,計算價格發覺偏高又心生後悔,可惜為時已晚矣。因此,參加競拍的錢幣收藏者在拍賣會上頭腦一定要冷靜,不可急功近利,尤其是對加價的遞級尺度應慎重。
認購珍幣三思
有些集幣愛好者為了滿足“人無我有”的虛榮心,為得到某些珍幣,在錢幣拍賣會上志在必得,盲目地把一些錢幣品種的價格喊高,於是就買回一些價格奇高的珍幣。問題就出在這裏,這種價格奇高的珍幣已超出了錢幣本身所應有的價值,也就是市場普遍所能認可的價格。在正常情況下,這種珍稀錢幣再過上幾年也未必能達到這個價格,那么也就根本談不上保值升值了,剩下的只有套牢的份了。曾有一位集幣愛好者以高價購入一枚珍幣,不惜一擲萬金,當時他感到很滿足。可後來由於經濟狀況欠佳,無奈只得把這枚收藏多年的珍幣拋售,可市場上對這枚高價珍幣根本沒有承接力,連續多日也無人問津,最後只得忍痛割肉,賣出價不到買進價的二分之一。這就是過分迷信珍幣,以及對於珍幣的保值增值期望過高所致。珍稀錢幣雖說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但人們在花鉅資買進珍幣時仍應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