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全国邮展的成绩看,以我国本土极限片(即“国片”)编组的极限展品成绩普遍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展品内展示的“国片”其制作年代多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珍罕性不高。正因为如此,一些有眼光的集邮者将早期“国片”的收集与展示当作主攻方向,并获得了很高的奖级,李威洲的一框类极限展品《书国早期极限片》即是其中一例。
《中国早期极限片》在2006年举办的全国首届极限邮展上获得金奖,好评如潮。该展品是第一部展示中国早期极限明信片的展品,在重点学习和研究票、片、戳“和谐”的基础上,集中展示了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特别是清来民初的中国早划极限明信片,其中绝大多数为首次展出。展品中有许多新的发现,如1904年销天津日戳的手绘蟠龙清二次片,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枚以龙为单一主题的蟠龙邮票极限片;1913年天坛极限片,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枚与帆船邮票混贴实寄的极限片;1936年孙中山像极限明信片,是目前已知的销南京日戳的孤例,甚为难得。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清末民初,几乎只有洋人才使用图画明信片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偶尔制作出少量的集邮品,因此,在当时还不知极限片为何物之时,能碰巧形成中国早期极限片,实为不易。《中国早期极限片》将如此众多的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国片”展示其中,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在去年全国首届极限邮展上《中国早期圾限片》只能获得一框类金奖,而同场竞技的以国外早期极限片组成的《1940年以前的世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者常珉)能获得五框类金奖加特别奖的缘故。
《中国早期极限片》获得金奖给了我们诸多启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片”竞争力差是不可改变的现实,但可以改变的是选择极限片的观念和途径。集邮者与其抱怨“国片”在邮展受到冷落,还不如像《中国早期极限片》的作者那样,开辟早期“国片”的收集与展示的新天地。当然,早期“国片”的收集可谓困难重重,但由此带来的不一般的乐趣也正孕育其中。
战争年代,面对列强的入侵,热血男儿喊出了“男儿当自强”的豪言。今天,面对“国片”的赢弱,专门收集相展示“国片”的集邮者可否发出“国片当自强”的壮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