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在大英博物馆里看文物

[日期:2008-01-01] 来源:  作者: [字体: ]

2008年1月1日         来源:天津日报

  伦敦的纬度和柏林、温哥华在一条线上,秋末冬初的下午不到5点,就给人进入黄昏的感觉。到英国的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地拜访大英博物馆。

  车停靠在博物馆左侧后的一条街巷,一侧全是黑色三层旧房,仿佛是当年伦敦大火的幸存物,只有窗户和门的四周是白色的石材。导游告诉我两边是伦敦大学和大学学院的校舍分列。拐过街巷,看见一个大英博物馆的牌子,再转过弯走过一段路,才看见大英博物馆的大门。

  这是一个旧式的罗马建筑,大台阶,大石柱。跨过这个不事张扬的门,豁然开朗,看到非常现代的陈设。馆中央是原来大英图书馆的阅览室,是一个屋中屋。我曾去过美国国会的图书馆,这里的设计有其中央阅览室的影子。阅览大厅四周全是书架,有两三层楼高,阅览室的顶部是穹顶彩线,阅览室中央是书桌,围成很多圈。

  我问管理员马克思当年在此读书的座位和脚下留的坑在什么地方?管理员笑了,他说那只是个传说,其实不确切,马克思虽然常来,但没有固定的座位,更没有什么“脚印”留在这里,他大概是常坐在西边的角落。我虽然有点悻悻,却也觉得因此不为“在太空原来看不见长城”而尴尬。

  大英图书馆原是大英博物馆的一部分,当年曾是马克思看书写作的地方,3卷《资本论》改变了半个世界和十几亿人的命运,恺撒和拿破仑用剑完成的事业,马克思却用笔完成了。

  大英博物馆声称自己的使命是“为人类保留记忆”。但我分明看到了1840年大英帝国一艘只有几千人的炮舰,打败了一个千年的文明古国,目睹了不堪回首的中国近代历史的揭幕。

  我穿过色彩斑斓的非洲展室,直奔亚洲展室。中国和印度及东南亚放在最里面的一个大厅中,印度和东南亚在左边,中国在右边。大英博物馆对中国的介绍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我想,这应当还算是一个中肯的评价。

  走进中国展室,眼睛接触到的第一件展品是一个周朝的青铜酒壶,酒壶主人的宽宏的胸襟和文雅的品位跃然而出。放眼望去,一排玻璃柜中,商周时代的铜壶、铜鼎、铜杯,还有战国时代的编钟,交相辉映,流线简洁,色调平和,气度雍容。

  接下来仔细观察,初唐时的菩萨是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在石雕、木雕、玉雕上,还有一面画着佛像的大墙也搬进了大英博物馆。

  印度的文物和中国的文物放在同一个大厅,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似乎佛像从印度进入中国后,脸上少了些愁煞和严厉,多了些笑容和宽厚。

  大英博物馆介绍唐宋文化的时候,说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培养“有修养的人”。这时,我蓦地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在英国语言和文化下长大的、发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国人——辜鸿铭先生。在《春秋大义》中,他说:最好的文明不是制造马力大的机器,而是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温良恭谦的君子。于是我想到,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是贵为卿相,还是富可敌国,抑或是身居寒微,最优秀的人无不是温良恭谦、从容大度。他们犹如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让人击节赞叹,心存敬意;又如黑夜中一盏明灯,传递着我们文化中最美的香火和温暖的希望,提醒人们告别粗俗和蛮荒。

  站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展厅前,凝视着远古的青铜,盛唐的瓷器,敦煌的壁画,感慨万千。我曾经有这样聪慧的祖先,在大半个世界还是蛮荒的时候,他们高贵而从容,强悍而优雅。他们的气质不是已经印刻在了佛的仪容上了吗?!这一刻,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祖先三四千年的回眸,这跨越千年的注目相视,是深情而无言的感动。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自称盗墓贼卖假文物 骗8200元
下一篇:收藏市场投资还是投机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