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不菲的邮票、封、片、纪念册和专业书籍凝聚了他52年的心血
■“集而不散”是他的初衷,“世代共赏”是他的愿望
■他把3万多枚邮品比作第三个女儿,希望“她”嫁个“好人家”

“这些天,我一直在忙着做更详细的分类整理。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但我无怨无悔。我要把3万多枚邮品捐献给县博物馆。它们就好比我的第三个女儿,我很爱它们,希望‘她’嫁个‘好人家’啊。”79岁的项天顺有些激动地说。
项天顺现与老伴住在县福利院明道楼206室,紧挨草丰林茂的隐龙坞。2007年12月25日上午,记者再次走近这位慈祥的老人,感受他锲而不舍的集邮精神和无私捐献的拳拳真情。
出身贫寒经历坎坷 “党给了我幸福生活”
1929年农历六月出生的项天顺解放前是在苦水里泡大的。
项天顺说,解放前他两次遭遇家破人亡,先后遇到三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才把他养大。
1951年3月,项天顺入伍,后到新市派出所做户籍民警。1953年是值得项天顺永远铭记的一年。这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11月,项天顺调入县公安局看守所任副所长。1956年6月,他又调入中共县监委任监察员。
1979年7月,他调入三合乡政府任职民政干事,直到1985年7月退休。
项天顺有两个女儿,均已成家,事业有成,日子过得富足而幸福。“党给了我幸福生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项天顺说。
方寸世界精彩纷呈 “对伟人的崇敬激发了我的集邮热情”
1955年4月,项天顺开始集邮。他说:“对伟人的崇敬激发了我的集邮热情。刚开始,我只是收集印有毛主席像的邮票,后来逐步收集各种邮票。”
那时,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再加上集邮知识不多,项天顺集的都是“信销票”,封、片之类的根本没收集。1957年,他开始订《集邮》杂志,后又买邮票目录等专业书籍。1962年,他在邮局看到有《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出售,全套8枚,面值1.50元,设计非常精美。心动不已的项天顺省吃俭用,用从牙缝里抠出的钱买了一套,着实高兴了好几天。
“文革”开始后,《集邮》杂志停刊,集邮活动也受到批判。项天顺的集邮活动中断了。
出于“避免惹上麻烦”的考虑,把新中国发行的邮票包起来藏好后,项天顺把《集邮》杂志和手头集到的民国时期的邮票全部烧掉。“文革”期间,他对集邮“不闻不问”,那段特殊时期发行的各种邮票一枚也不收集。
那些年,项天顺只收集毛主席像章。每遇出差,看到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他就买上几枚,或与人家调换一点。直到今天,他还珍藏着200余枚毛主席像章。
1978年10月,对集邮一往情深的项天顺又开始整理、收集邮票了。那年起,“文革”期间发行的各种邮票身价开始节节攀升,这愈发使项天顺对10年“荒废”的光阴深感遗憾。也是从那一年起,他在内心里告诫自己,要排除万难,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走好集邮路。
枚枚邮票皆有生命 “许多邮友让我终生难忘”
项天顺说,他在集邮中取得的每一次进步与收获,都离不开省、市、县集邮协会的关心以及广大邮友的支持。
各级邮协的帮助鼓励,使项天顺对集邮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他的集邮能力。县邮协曾两次推荐他去省集邮协会“邮展征集员、评审员培训班”学习,还经常组织去观摩更上档次的邮展活动。省、市邮协不仅把他评为“集邮先进个人”,邮协领导更是经常给他寄赠纪念封、卡等。省集邮协会秘书长、全国集邮协会常务理事林衡夫先生,更是多次对他进行鼓励。
更让项天顺感到温暖的,是分布在五湖四海的一百多位邮友。从与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的金欣建立邮友关系以来,频繁的交流让项天顺信心百倍地经营自己的邮品世界,并乐在其中。
山东省梁山县离休干部张孝堂先生,是项天顺的亲密邮友。有一次交流,可以看出这位山东邮友的真诚。那一年,张孝堂收集到一枚反映水浒故事的《梁山英雄四路劫法场》邮票。由于该故事发生在江西省九江市,为使实寄封更有收集意义,张孝堂通过九江的朋友在当地盖上邮戳,然后再赠送给项天顺。现在,每每看到这件邮品,项天顺心里都热乎乎的。
有位海南邮友喜好书画创作,项天顺便为他寄去湖笔,两人因此友谊日增。可是有段时间,这位邮友突然不回信了。正当项天顺困惑不解时,邮友的妻子给他来了一封信:“他去世了。你刚刚失去了一位好友,我也失去了一个好丈夫……”
还有一位云南楚雄的邮友让项天顺非常怀念。这位相交多日的邮友去世前,嘱咐身边的一位邮友说:“你就代我跟德清的老项联系吧!”接到那位新邮友的信时,项天顺流泪了。
积少成多蔚为大观 “这些邮品凝聚了所有心血”
所有到过项天顺家的朋友,无不感叹于他蔚为大观的各种邮品。
项天顺现有中外邮票1万余枚、中外封(片)近1万个、邮票册(折)近200册和数千册/份集邮书籍、报刊,总数超过3万个,价值不菲。
项天顺把邮品分成“历史人物”、“邮史春秋”、“人类与环境”、“文化艺术”、“台湾邮票”、“澳门邮票”、“香港邮票”和“新生”等20多个专题,其中,许多邮品属珍贵稀少品种,极具收藏价值,特别是慈禧60大寿邮票(我国第一套纪念邮票,又称“万寿邮票”)、“大龙邮票”(1878年发行,我国第一套邮票)和一些民国时期的实寄封、片,更是了解我国当时邮政事业发展的珍贵史料,其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
走进项天顺家,就仿佛走进一个异彩纷呈的邮品世界。
一组“日出韶山照千秋”专题,有一百多枚关于毛主席的邮票,全面生动地展现了一代伟人的辉煌人生。一组由403枚邮票组成的“新生”专题,形象地展示了“开创新纪元、建设新中国、改革新发展、迎接新世纪”的浩然魄力。“外交封”系列、“外展封”系列、“水乡古镇”系列等,无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每枚邮品,都有一段历史。项天顺收集有这样一张实寄封:发信人处写有“绍兴东街长春观陶缄”,收信人处写有“新市鱼行街天福永银楼内交鹤松先生收阅”一行字。绍兴寄往新市,本来很顺、很方便,但它奇特之处就在于,上面还盖了一个上海方面的邮戳。“当时,日本人封锁了钱江桥,绍兴与德清无法直通,只能通过上海中转。这一方面暗含了新市‘小上海’别名的由来,也在提醒我们发愤图强,勿忘国耻。”项天顺分析道。
项天顺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他说:“这些邮品凝聚了我所有的心血。然而,放到全国范围内,我还只是一个集邮爱好者。”
集而不散世代共赏 “我要把它们捐献给国家”
2002年4月,项天顺向社会明确了他要把所有邮品都捐献给国家的“惊人”想法。
当月16日,记者首次采访了尚住在乾元镇的项天顺。他向记者表示:“我是德清人,从小在德清长大,对家乡充满感情。我个人希望这些邮品能留在德清,给更多的后人以启迪和教育。”当时,项天顺还在记者采访本上写下“我的心愿:所有藏品,集而不散,献给国家,世代共赏”等令人佩服的文字。5年多时间转眼就过去了。
在县福利院明道楼206室,记者再次见到了这位无私的老人,在他的身后,三个高大的铁皮文具橱,3万余枚邮品正分类存放在里面140个专门制作的贴片盒里。在并不宽敞的房间里,靠墙而放的这3个铁皮文具橱,显得十分醒目。
几年来,各级邮协和众多读者一直非常关心项天顺的捐献行为。让这位老人欣慰的是:县博物馆已决定接受他的捐献。
“这些邮品好比我的三女儿。能把‘她’嫁给‘好人家’,留在德清,我真的感到很高兴!”项天顺说。
捐献前的准备工作也不是一件轻松事。记者看到,在老伴的支持下,项天顺每天要花许多时间伏案填写“捐赠邮品登记表”。该表分有次序、项目、类别、序号、名称、全套枚数、数量(套)、备注等条目,他均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填写。
目前,项天顺已对所集的“中外邮票”完成整理,按专题分类贴片后装入贴片盒,其余邮品的整理将有序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世界邮票目录》(5部)、《中国集邮大辞典》、《中国集邮百科全书》等珍贵的专业书籍,已被项天顺用塑料纸包好准备捐献。他说,这些书太珍贵了,对后来者很有帮助。
2007年12月25日下午,记者与县博物馆馆长俞有良取得了联系。俞馆长告诉记者:项天顺先生捐献邮品的行为令人非常敬佩,馆里准备到时候为他举行隆重的捐赠仪式,并为邮品在二楼陈列室专门安排场地妥善保管、展览,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邮品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