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明信片家族之“双胞胎”

[日期:2007-12-29] 来源:  作者: [字体: ]

  明信片的诞生其实并不容易,诞生地也不是在德国,而是在奥地利。

  当然,发行明信片的动议最早是由德国人提出来的。德国邮政参赞斯蒂芬向德国政府建议发行不用信封的硬纸卡。他认为寄信人使用这种硬纸卡通信,可以简化手续,降低邮寄费用。遗憾的是,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1869年,德国陆军大学的汉门教授在报纸上发表题为《邮局通信的新方法》,提出采用“明信片”进行简单通信,可节省纸张和劳力,降低费用。但是,德国政府也对这位教授的宏论并不理睬。于是,让奥地利人出风头的机会来了。

  奥地利邮政局长维凡诺氏对汉门的建议很感兴趣。他根据奥匈1867年条约的规定,将这项建议呈请商务部批准后,即开始试办,于1869年10月1日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明信片。当时,人们将“明信片”称为“信函片”,并对其偏爱有加,前3个月即寄出了300多万张明信片。

  而德国直到1870年斯蒂芬当了邮政总局局长后,才发行了明信片,比奥地利晚了整整9个月。

  由于明信片使用简单方便,又节省费用,各国邮政部门相继仿效。于是,明信片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通信方式而风行世界。明信片的家族日益强大,1872年,巴伐利亚和德意志帝国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双明信片,明信片家族中的“双胞胎”就这样诞生了。

  双明信片简称双片,又名回件邮资已付明信片。它是供往返通信使用的两张相连对折的明信片,一张称“正片”或“去片”,供发信人用;另一张称“副片”或“回片”,供对方复信使用。两张明信片都印有单程邮资符志或贴有邮票。

  说到双明信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清代双明信片,即大清邮政第二次明信片。清代双明信片发行于1898年,双片包括正片与副片,正片为寄信人使用,下边印有“如回信须写于副片”8字。副片连印于正片之左,向后右折。收片人回信用副片书写,可将正片裁下,也见有连同正片一并寄回的。清代双明信片发行量为40万枚,是我国最早发行的双明信片。

  1969年,万国邮联决定停办国际双明信片业务。

  双明信片可以作为专题邮集的素材之一,但目前展示有双明信片的专题邮集似乎并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供我国专题邮集作者选择的双明信片品种还不多,与其在专题邮集中展示一枚不太符合本专题邮集主题的双明信片,还不如选择两枚符合本专题邮集的单明信片更好,且在资金上或许还可以省一点呢(物以稀为贵,现在双明信片的价格很高)。二是双明信片的“身体”与单明信片相比“臃肿”许多,占据了贴片很大面积,特别是回片的邮资图一般在其背面,如果回片没有文字或图案,一片空白,展示效果就很不好看。三是很多双明信片上的信息过于繁杂,如果有用的信息不突出,出于“素材上的信息应与本专题邮集相关”的考虑,一些专题邮集作者也会放弃展示双明信片。

  德国1934年双明信片,明信片主题为“冬季救济”,背图为Linderhof城堡、水池中央的人像雕塑、树冠修剪成圆形的树木;复片无邮资,背图为展翅飞翔和停在沙滩上觅食的海鸥。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美国错版邮票拍出82.5万美元[图]
下一篇:方兴未艾的原地封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