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猴"票是我重新集邮的开始

[日期:2007-12-24] 来源:  作者: [字体: ]
  1981年我回上海探亲,走在我熟悉的上海最时尚的淮海路上逛街购物,走过原“伟明邮社”旧址,总会勾起我童年集邮的往事。突然看到对面思南路邮电局门口聚了很多人,我上前打听,原来这里在交换邮票(据上海集邮史记载,这里是“文革”后最早的集邮市场),听说有人专门出高价收集“文化大革命”发行的毛主席诗词票。那时邮票都按面值卖,一些刚发行的新票在邮政柜台出售,这么高价很吸引人的眼球,有知情人说他们专门替香港人收购。

    于是我上前去凑热闹,我“文革”前集邮,曾收藏有一些老纪特的信销票和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盖销票,为什么不重拾爱好呢?恰巧有一个人在兜售1本邮票,邮票按面值卖,邮册奉送。我看这邮册至少也值2元,邮票共计11元,算一算邮票几乎8折处理了。这册子中有不少是1980年发行的邮票,“猴”票、“京剧脸谱”、“留园”、“荷花”、“齐白石作品选”等,有了它,免得一一购买这些邮票了。

    因为集邮比较早,那时邮票不贵,复品也好交换,于是按面值购票成了我集邮的原则,在多长的日子里,“鸡”票、“狗”邮票都可在邮局买到,所以我们集邮的心态很平稳,不指望它的价格能有多高。

    猴票(那一本邮票册)重启了我的集邮爱好,但是我却没有更多地收集它,一元钱一枚也嫌责,后来看看涨得不行了,在1991年曾花300元买过一个四方连,而且带厂铭。想不到在邮友之间欣赏时,被偷了。这件事使我懂得集邮要珍惜邮票,要收藏好,同时也断了再买“猴”票的念头,但它价格上涨到2000多元,我也不稀罕。

    要想集邮有个持续的发展,千万不要跟风炒作,要循着自己的爱好,在邮市中寻觅你没有的邮票和封片,靠着你孜孜不倦的努力,去体味“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喜悦。

    “猴”票标志着我集邮的重新开始,同时也确立了我集邮的观念。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跟庄奥运邮票
下一篇:拥 “猴” 入 怀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