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横飞,浩气四塞”是孙中山在《黄花岗72烈士事略·序》中,对广州起义场面的生动描述。“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孙中山对广州起义高度评价,推崇它“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革命党人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突入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10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因总督张鸣岐闻风而逃,起义军出师不利,最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东奔西突,最终还是因兵力严重不足而溃败。广州起义死难同盟会会员,可考者多达86人,其中72人遗骸后葬于广州东郊黄花岗。起义因而又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辛亥革命70周年”金银纪念币。这是中国金银币发行的第一款“辛亥革命”题材,币面主图“孙中山”也是中国金银币表现的第一位历史人物。“辛亥革命70周年”两枚套,其中金币重1/2盎司,直径27毫米,面额400元,发行量为1500枚。金币正面主图为孙中山半身像,伟人身着典型的中山装,眼光犀利而深邃,充满对祖国的信心与期望。金币的背图,是浮雕“武昌起义”局部,虽画面上只有6个人物,但个个表现得异常生动。事隔90余年,革命志士浴血奋战的激情和斗志,武昌起义的宏大场面和激烈程度,通过金币背图上的画面,依然能够强烈感受到。“武昌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石破天惊的影响,以纯金为材质表现这一主题,意义非同一般。
另一枚“辛亥革命70周年”银币,重1盎司,直径40毫米,面额35元,发行量4000枚。同是纪念辛亥革命的题材,银币的设计手法与金币一致,但表现点有所不同。银币背图的目光聚焦,是武昌起义之前半年的广州起义。而银币背图的表现视角,又落在位于广州东郊的黄花岗72烈士墓上。
广州起义牺牲的革命志士,由同盟会会员潘达徽胃死收殓,葬在黄花岗(原名红花岗,墓地费用为潘达徽变卖家产所得),这也是黄花岗72烈士墓之始。1918年,爱国人士以及爱国华侨为纪念死难烈士,共同捐资修建了黄花岗烈士陵园。墓地由著名设计师杨锡宗设计,孙中山亲为墓地裁植象征烈士万古长青的松柏,并为墓门牌坊题写“浩气长存”4个大字。1922年,黄花岗72烈士姓名查清,次年,又于碑旁立石记名。后经多次增建,至1935年基本建成。现黄花岗72烈士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包括和墓亭、纪功坊、乐台、四方塘、黄花亭、西亭、石雄自由神像等,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黄花岗72烈士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辛亥革命70周年”银币的背面图案,采用写实白描手法,将广州黄花岗72烈士墓,浓缩于银币小小尺幅之间。穿过孙中山先生所题“浩气长存”巨型牌坊式门楼,拾级而上,以麻石砌成方形墓基的72烈士陵墓,便呈现在眼前。陵墓四周绕以铁链栏杆,庄严肃穆。墓园最高处,是麻石建成的纪功坊,它以72块矩形石块砌叠成金字塔形坊顶。银币画面上,高举火炬的自由神像,与上方的“浩气长存”字相连。可惜币面过小,我们无法看到坊额镌刻的章太炎“黄花岗72烈士墓”篆文。尽管如此,设计者仍在画面左右两侧,点缀了园内黄穗冠、黄芍药、黄菊、黄梅、桂花以及黄花、夹竹桃等草木、木本植物,以象征永存的英气。陵园的“黄”色,也由此细节完美体现。总体看,“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银币背图的整个画面,简洁流畅,虽平铺直叙,但效果非凡,具有超常的冲击力,能给人以震撼的效果。通过银币画面,我们能够感受到陵园庄严雄伟,也可以一窥陵园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和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特殊风貌。与金币不同,银币正面主图,是孙中山正面全身高浮雕像。伟人身穿大衣,一手拄杖,一手插腰,目光壑智,神情端庄,有国家风云荡然在胸的英气和大气。伟人的心中,恐怕也有“碧血横飞,浩气四塞”的感慨吧。
10年之后,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又推出了“辛亥革命80周年”金银纪念币。不过此次金银币的正面图案,一是武昌起义指挥部大楼,一是是南京临时总统府旧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