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老北京的“十足色”银锭

[日期:2007-12-08] 来源:  作者: [字体: ]
中国商报  胡 涛 
    银锭也称元宝,为贵金属秤量货币。当今,随着全民收藏热的兴起,备受冷落的银锭也逐渐让大多数收藏者认识、喜爱与收藏。

    铸造元宝的行业,南方曰“银炉”,北方称“炉房”,都是清代的铸宝机构。清政府对入库官银的成色、锭型有严格规定,但对民间银锭的铸造则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省几乎都铸造及流通具备地缘特点的地形银,如北方盛行的大小马蹄锭,南方通行的方槽、砝码、圆碗、牌坊锭等等,最终形成了千变万化、各具丰采的局面。

    现在的河北省以及周边的广大地区在清代称直隶省,所流通的主要是五十两、十两马蹄锭,号称“十足银”,实际成色约为98.4%。作为当时清朝的都城,北京一直是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流通于市面的银锭就异常繁杂,有各地解京的不同形状与成色的税银,也有当地铸造的十两马蹄型地形银。通过贸易流入以及各地解京的银两在形状、成色、平码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极大地阻碍了银两的正常流通。于是在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后,由北京的裕丰源、谦和瑞炉房总管耿亚度牵头,联合26家领有户部执照的炉房共同上书度支部,阐述利害,申请组织公议局,统一替部改制合乎标准的银锭,交部入库,同时也可起到规范京师银两铸造与流通的作用。

    此方案经批准后,原来在珠宝市的26家炉房逐步定名为官炉房,以示与其他地方所设的私炉房有所区别。公议局成立后,以这26家官炉房为基础代部化银,但凡外省流入及解部的各地银两统交珠宝市炉房,倾铸成市秤十两银锭,经公议局验色合格,打上“十足色”印戳并加盖铺号以资信用。北京的“十足色”宝因为公议局的设立,形状与成色整齐划一,信誉大增,流通日广,成为许多边境贸易地区的结算用银,同时也成为许多周边地区民炉争相仿铸的品种。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因大量低劣银锭冲击市面,珠宝市公议局遂将每日所批银色改戳“公议十足”或“公十足”,以张信用。

    民国三年起,纳税交易皆改银圆,珠宝市炉房业务一落千丈,关门倒闭者多,清理改银号者有,至民国四年时珠宝市化银炉悉数拆除,始于道光年间的老北京珠宝市炉房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曾经周行于广大地区的老北京十足银也成为绝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老北京珠宝市的十足银所承载的历史背景,所反映的公议制度都很有研究、收藏意义,锭型也为大多数银锭收藏爱好者所推崇。从存世的实物稀寡程度看,打有“十足色”戳记者多见,“公十足”次之,“公议十足”银极其罕见。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我见偷样”花钱解
下一篇:百年称颂的钱谱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