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吴头越尾出越鼎

[日期:2007-11-18]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张映真 [字体: ]

    五年前,我以一幅现代名家字画换来一件鼎。此鼎高19.4厘米,径20.7厘米,足距14.4厘米,重4.6千克,器形为敞口较深腹,平沿折唇,双耳略外倾无纹,腹上部一圈为分尾花冠凤纹,三组,蹄足的顶部有兽面纹。


    当我持铜鼎到合肥请人修复时,巧遇原安徽省文物考古所负责人、安徽省著名考古专家李广林先生。他翻来复去看了一会儿,高兴地说:这是出自铜陵、南陵等地的越鼎,年代大约在西周到春秋时期。越鼎解放后皖南常有出土,因其铸造工艺及铜质含铁量较大,故纹饰大多不太清晰,且气孔密集,再加上器身纹饰较为随意,和北方出土青铜器相比,无论器形、纹饰、浇铸方法都差别较大,故有些学者专家误为赝品。


    李广林先生进一步阐述越鼎之由来:安徽皖南一带青铜文化自先秦时就以质高量大、绚丽多彩闻名,在今铜陵、南陵两地就发现古铜矿开采冶炼遗址20多处,证明皖南铜矿大规模采冶活动从西周起,延续2000多年,这些地方还多次发现西周时铸铜用的石范。而西周时皖南先后为吴越之地,被称为吴头越尾,所以在皖南出现的古青铜器,如青铜鼎,统称为越鼎。又因为皖南与诸夷文化仅一江之隔,地理位置处于南北文化交汇点,故青铜文化面貌比较复杂。以越鼎为例,已发现的越鼎形式多样、纹饰各异,但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有些器物一改中原地带雄浑风格,如窃曲纹被分解或简化,云雷纹作主体纹饰,绳纹、弦纹被普遍使用,而某些纹饰随意性和自由性表现,反映了当时南方土著青铜器的突出特点。


    皖南越鼎与中原地带青铜鼎的不同在于:皖南出土青铜器因为铜质中含铁量高,大都呈铁锈色;纹饰简化;鼎下三足成为腹部一圈纹饰等分线,足与足之间距离的上部正好是纹饰的一组,共三组,每组之间用两蝶形纹间隔;腹底都有三角形铸痕,并遗有烟炱痕。这只青铜鼎还有两处可贵:一是在鼎的腹部纹饰下有一圈明显的栉齿纹,在已见越鼎中是少有的。二是此鼎为蹄足,每足顶端有兽面纹,也不多见。只可惜有些残破,足部砂眼多,纹饰不太清晰,但不失为一件越鼎珍品。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5公斤纯银“鸟x巢”为奥运增彩(金融时报)
下一篇:我国第一套仿宣纸邮票发行(东方烟草报)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