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价非本身价值 圆明园反对拍卖流散文物(图)
昨天(14日),荣宝拍卖公司发布消息称,一对流散海外多年的圆明园银铸兽面活环门环将在荣宝秋拍中现身。
银铸兽面活门环 资料图片
这对门环为纯银浇铸,是清朝乾隆时期皇家造办处专为圆明园中的建筑特制的门环,样子仿西周的饕餮铜环,不同于当时常见的狮首或古钉状式样,十分罕见。
据考证,圆明园内长春园东有一玉玲珑馆,建于1747年,四面环水,只有一条迂回小桥可到。馆内有名为“陶嘉书屋”的三间西配殿,此对银环应为该殿的遗物。
圆明园内中国庭院遗留下来的建筑配件极为罕见,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同一刻文的门环一只。同类门环曾于2003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创下678万港币的成交纪录。此对海外回流的门环将于12月9日在荣宝秋季拍卖会上开拍。
圆明园态度
圆明园文物不应被拍卖
昨天下午,圆明园管理处新闻发言人宗天亮在电话中表示,将马上与拍卖公司联系,核实所拍门环是否属于圆明园文物,然后将向文物部门申请,协商文物的归属问题。
宗天亮表示,圆明园一直都不主张拍卖文物,因为拍卖的价格并不完全代表文物本身的价值,而仅仅是一种商业价格或商业炒作。
“圆明园的文物不应该进入商业拍卖体系。圆明园的文物记录了历史,让这些文物回归原地,才有意义。”宗天亮说。(来源:京华时报)
圆明园遗珍"银铸兽面活门环"将现身拍卖会[图]
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圆明园流失国宝马首铜像终于以圆满回归而告终,而一对流失海外已久的圆明园遗珍——银铸兽面活门环又将现身即将在北京举办的荣宝秋季拍卖会。
这对银环是清朝乾隆时期皇家造办处专为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建筑而特制的门环,环的两边各刻有“乾隆造办处庚午年制”和“长春园玉玲珑馆陶嘉书屋”铭文,门环样式则是仿西周铜环制成。由于当时常用的门环多是狮首或古钉状式样,所以这对门环比较罕见。
据专家考证,圆明园长春园之东有一玉玲珑馆,建于1747年,四面环水,只有一条迂回小桥可到。馆内有名为“陶嘉书屋”的三间西配殿,此对银环应为该殿的遗物。
圆明园中中国庭院遗留下来的建筑配件极为罕见,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同一刻文的门环一只。圆明园被劫掠并烧毁后,园内宝物散落到世界各地,而其建筑组件大部分被毁,少数逃过大火焚烧的散落到民间,经历了多灾多难的100年,能够存世实属不易。同类门环曾于2003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创下678万港币的成交记录。
此次现世的门环为纯银浇铸,因历尽沧桑而微微发黄,岁月的痕迹也无情地留在上面,但其精美绝伦的工艺让人依稀看到当年皇家园林的富丽堂皇。这对海外回流的门环将于12月9日在荣宝秋季拍卖会上正式拍卖。(北京晚报 丁肇文)
资料图片:圆明园十二生肖马首铜像
流失海外逾百年的圆明园十二生肖马首铜像10月9日在港公开拍卖,预计成交额超过6000万港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定于下月9日再推重量级拍卖品——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铜马首,估价超过6000万港元。而且此次秋季拍卖逾1100件珍品中,30件是流落海外多年“清宫遗珍”。对于在中国土地上再次公开拍卖英法联军所掠取文物,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昨天发出公开信予以强烈谴责,认为“公然对一个被抢掠的文物标高价叫卖,打着国宝回归平台的幌子牟取无德暴利,跟当年光天化日纵火抢劫没有区别”。
在世人视线中若隐若现了一个多世纪之后,圆明园失散珍贵文物马首铜像9月5日下午首度现身香港。
在这次香港苏富比拍卖行2007秋季拍卖会的传媒预展上,这尊马首铜像露出它的庐山真颜。铜像的一双圆目格外引人关注,从中透露出的一丝温和与淡定,与它势将引发的激烈竞投及争议形成鲜明对比。
香港苏富比将于10月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中的马首铜像,估价超过6000万港元,估计将吸引大批藏家的竞投。
圆明园海晏堂御制十二生肖铜像目前已知尚存的遗珍中,虎、牛、猴、猪首铜像展贮于北京保利博物馆,兔及鼠首铜像存于一欧洲私人收藏中,剩下的马首铜像则被一位台湾藏家收藏,但这件马首铜像将出现在今年10月6日香港苏富比的大型秋拍清宫遗珍专场上。
2003年曾促成圆明园铜猪首回归的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基金会,昨日对苏富比拍卖行拍卖铜马首一事表态认为,这是一次正常的商业交易,但其天价让人感情上难以接受。
基金会负责人牛宪锋说:“2000年铜牛首、铜猴首回归,保利集团一共花了1593万港元。后来仅铜虎首一件,就花了1544万港元。如今铜马首估价居然高到6000万港元。流失海外的国宝以公益方式回归,能够起到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但明明知道是圆明园文物,竟还开出天价引人购买。”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最反对提文物价格了!一个铜马首,就6000万港元,开什么玩笑?该回归的要回归,但回归的渠道不一定是买!
我不赞成这个事情,是不是所有的文物都要用买的呢?”
圆明园流失文物,这无疑是一个敏感话题,特别是当它和一场拍卖以及6000万元的价格相联时,很多猜测、很多议论都会陡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