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钢镚儿”上哪儿去花》报道刊登后家住长沙市开福区陡岭社区的71岁老人李为哲拨打本报热线称,他家还有许多年代久远的人民币、国债券、过期存折等,想请记者去看看。
粮票成了一叠“废纸”
记者来到李为哲老人家,老人打开储物柜,取出一个拳头般大小的红色丝绸袋,手持袋底用力一抖,一大叠花花绿绿的票子“哗哗”落地,记者大开眼界。
记者统计了一下,内有1957年开户的存折一个,开户银行为望城县胜利信用社,上有存款113元;人民币20余张,大部分已退出流通领域;3张1986年发行的5元面值的3年期国库券,1991年已到期。
李老吸了一口旱烟,向记者聊起了这些“古董”的来历:“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家一直住在望城县,那时家里还算比较殷实,就把用剩的钱、票据和存折塞到红布袋里。为了图个保险,我在后屋挖了个小坑,把布袋藏在坑里。”李老顿了一下,惋惜地叹了一口气,“久而久之,家人渐渐忘记了这个事情。一直到前几年搬家时,才无意中挖出了这个红布袋。我合计了一下,里面的东西大概值150元左右吧,要是放在上世纪70年代,够得上一个普通家庭维持一年的生活了。而现在,它们却成了一叠废纸,心里觉得蛮可惜的。”
社区70岁的蔡奶奶见记者在采访,忙将家中收藏的一叠1974年版的湖南省粮票拿了出来。蔡奶奶介绍:“上世纪70年代,两三斤粮票就可以换一斤鸡蛋。后来,生活渐渐富裕了,粮票的身价跌了十多倍,就没有多少人用它了。大家把没用的粮票放在家里,也懒得去兑换了。”省吃俭用的蔡奶奶总希望能物尽其用,她想找个途径把粮票兑换成现钞。
记者采访了社区部分居民,发现不少家庭都收藏有过期钞票、国库券、存折等物,居民们普遍不知道哪些是可以用来兑换的,哪些是收藏价值比较高的。
少数国库券还能兑换
记者拨通了望城县信用社办公室的电话,对方表示,根据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银行和省委下发的有关文件显示,李为哲老人的存款已经不能兑付了。记者又拨通了省粮食局办公室的电话,对方表示,粮票已于1993年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已无法兑换。记者走访了位于长沙市芙蓉中路的几家银行,银行工作人员普遍表示,不能再兑换市场上禁止流通的人民币。
兑换过期存折、粮票、人民币的希望落空后,记者又试着拨通了中国人民银行长沙市中心支行的电话,该行国库科的谭先生告诉记者,1986年的3年期国库券仍可以到工行韶山路支行、中国银行松桂园支行等网点兑换,不过利息计算都以国库券上规定的期限为准,国库券在过期时段内没有收益。也就是说,李为哲老人手中的1986年发行的3年期国库券在1991年就到期了,利息因此只算3年,从1991年至今的15年不计算任何利息。
部分票币具收藏价值
无法兑换的粮票、人民币是不是一文不值了呢?湖南省收藏家协会钱币鉴定专家唐文伟在仔细察看过其中的一部分“古董”后表示,李为哲老人和蔡奶奶手中的过期人民币、粮票及国债券具有一定收藏价值,如果拿到市场上拍卖,身价极有可能上涨10倍以上。
唐文伟挑出一张1953年版的红色天安门背景的1元人民币说:“在这批人民币里,年代最久远、价格最高的就数它了。它属第二套人民币,俗称‘红一元’。由于当年发行后即发现它在流通中容易褪色,后停止发行,存世量很少,市面上的价格约500元以上,且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李为哲老人收藏的人民币大多是第三套人民币,其售价大概在1元至50元之间。”唐文伟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今年6月,广州市展出了一张面值为一万元的第一套人民币,报价高达50万元,创人民币拍卖的历史纪录,是名副其实的‘币王’。”
唐文伟特别提醒市民,纸质收藏品的新旧程度不同价值差别也挺大,因为品相越好,存世量也就越少,品相太差的藏品,从增值角度来看,意义已不大。全新第一套人民币整套价值上百万元,但六成新的也就三四十万元左右。所以,品相在三品以下的最好不要收藏。(长沙市王先生提供线索,奖励50元)
□链接粮票、国库券收藏价值相对较低
相对于人民币来说,粮票和国库券的收藏价值就比较低了。粮票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粮票的尺寸千差万别,图案也设计得非常精美,深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1966年版山东省5斤面额粮票单价为800元,成为市面上价格较高的粮票。
国库券是中央政府发行的短期证券,它用于筹措短期资金,解决财政困难。早期的国库券图案精美、用纸考究、存世稀少、时代特色鲜明,存世量少,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1986年以前发行的国库券现已难觅于市场,其中最为珍贵的要数早期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及1982年发行的1元面值的国库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