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5日将发行《中国古代书法》系列特种邮票的第3套“楷书”,全套6枚,其中第1图为魏书法名家钟繇的代表作《宣示表》。
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魏颖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人,出身于东汉望族,魏初任相,明帝时封定陵侯,并领太傅衔,故世称“钟太傅”,是位杰出的政冶家、军事家。他的书法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博取众长,兼善各体。他学习书法非常勤奋刻苦,一生有三十余年时间集中精力学习书法,主要从蔡邕的书法技巧中掌握写字要领。他尤精小楷,结构朴实严谨,笔势自然,在最受限制的表现形式中发挥了最大的想象和创造,开创了由隶到楷的新气象,和晋代的王羲之并称“钟王”,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钟繇的楷书流传后世,影响极大,被后人尊为楷书之祖。历代奉以为法,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各有异趣,可谓幽深天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更将钟书列为“神品”。梁武帝撰写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称他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
《宣示表》系“五表”即“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又名“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之一,是钟繇书法艺术性最高的杰作。关于《宣示表》贴的流传情况,据王羲之曾孙王僧虔《书录》说:太傅《宣示》墨迹,西晋为丞相王导所珍藏,在战乱中藏于衣带中渡江南逃。放在右军王羲之处,右军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爱,就放入棺中,从此真迹失传。现在见到的《宣示表》据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说,《宣示表》是唐代所传王羲之临本,因王羲之亦为书法大家,所以他临摹钟书的真迹非常成功,全是真书笔法,字体端整古雅,尚存古拙方扁之气,笔画已脱八分古意,法度更加严密。《宣示表》的刻本始见于《淳化阁帖》,后刻入《大观帖》、《东书堂帖》等,单贴有贾似道刻本、廖莹中刻本等。原此表以十八行为正本,一本“也”字在十行之末,一本“也”在十一行之首,此贴系王羲之临本,有宋徽宗(赵信)标题可证。《宣示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钟繇死于魏明帝曹睿太和四年(230年),明帝穿孝衣凭吊,并谥之为成侯,下诏赞其“功高德茂”。钟繇不但在军事上、政治上取得重要成就,更是以其书法成就经常被后世称颂,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